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
生活简朴 少小离家
989年,范仲淹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在百日时随家人迁往无锡望亭(今属苏州)。父亲范墉,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990 年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在朱家长大成人,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范仲淹从小热爱读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却不贪图享受,常去附近长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4块,早晚各取2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生活极其艰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jī)”的美誉,但他并没有觉得苦,而是把全部精力用于在书中找寻着自己的乐趣。时光飞逝,三年很快过去了,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 然的事件,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 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羞愧难当,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 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离开长山,到外地求学
入外出求学涉足政治
1011仲来阳应天府书院应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藏书数千卷,共有校舍 150 间。1043 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全国最高学府。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人才。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教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昼夜苦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任这些美食变质。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清贫的生活,有点几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苦不堪言,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不分四季,以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回家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 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了然于胸。他吟诗作文,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1014 年秋和 1015 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二月的汴京,春意盎然。进士们骑高头大马,在鼓乐声中游街。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没忘当初的誓言,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
庆历新政 时短命竭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日渐加重。政府为了扩大收人,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庆历初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1043 年,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他们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四谏”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而令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1043 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 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三 )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八雅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十)减徭役。 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越大,反对声也就越大。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开始窃窃私议。1044年仲夏时节,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台官员们忽然声称破获了一起谋逆大案。该案直接涉及石介和富弼。其实,此事纯为夏竦一手制造。这样一来,流言四起
甚至牵连到范仲淹改革的诚意,乃至扩大相权的居心之类。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也不坚定了。1045 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逐步废除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政治腐败,官僚机构庞大的现状,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号。当时他做副宰相,负责惩办贪官污吏,相传有一句话说,“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正因为他雷厉风行地反 贪污、反腐败,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击,因此只做了三年副相,便被贬职做了知州。《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被贬职时写出来的,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令人感到很悲凉;而“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则令人感到欢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说明不是景物让我们悲喜,是天下事让我们喜,让我们忧。最后他归结一点,就是“进也忧退也忧”。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就是我现在所说的“为天下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为民的幸福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