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关于(或者假托)孔子的故事。大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上街,遇上了两人争执,发现这二人是因为算价钱有分歧,一个说三八二十四,一个说三八二十三。学生说明明三八二十四嘛,说三八二十三那人说“要是三八二十四,我的脑袋给你”,学生说“要是三八二十三我的帽子给你”。两人找孔子评理,孔子说“三八二十三”,于是学生输了帽子。
孔子看学生不服气,就说“人家错了输了脑袋,你只输一顶帽子,何必较真呢?”
然后作者就开始谈论和夸奖这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吧啦吧啦……
反着想想
这个故事无非在说宽以待人,生命为上。日常小事如此显得大气、宽宏。然而细究其理,实不可取。如果这个学生也拿脑袋做赌注呢?故事中的孔子不管说什么都要有人死掉了,他又该如何呢?不过,我还没有见过任何类似的故事,如果有朋友见到,请给我讲讲。
如果让我编这个故事,就会让故事中的孔子说“三八二十四”,然后说二十三的那人自然要把脑袋给学生,学生急忙阻拦“切不可,算账只是小事,你的性命才是大事。何况你还有家人,他们还等着你回家,岂可因此等小事误了全家?”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学生的宽宏,也可以体现儒家家国天下的思想。还要续写,则可让学生说“你给我你的脑袋,我也不会养啊,不如放在你的身上帮我养着吧”,几句玩笑了事。
实际上呢,动不动就拿命来做赌注的人,大多也不会真的履行自己的赌约,与其让他以为自己可以耍无赖,不如给个台阶下,于双方都有利。
真正的宽容是在你可以不宽容的时候才能体现,所谓的“难得糊涂”也是在心里如明镜一般,才能“难得”。你真的经常糊涂,还用“难得糊涂”给自己解围,那是真糊涂。你什么都清楚,还能有所取舍,才能说自己“难得糊涂”。
第二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翻版。讲的是一个秀才上街,看到两人争执不下,因为一人说三八二十四,一人说三八二十三。秀才就说“三八二十四啊”。争执半天也没个结果,于是秀才和说三八二十三那人找到县令,要县令评理。县令听完后,说“把秀才拉下去,打”,秀才自然喊冤“明明三八二十四,为什么打我?”县令说“你一个读书人为了三八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和一个白丁争了半天,不打你打谁?”
反着想想
第一感觉,县令是个糊涂蛋,仔细一想,还真有点意思。县令认为读书人明白的道理应该比白丁多,就应该做读书人的事情,却浪费了时间去和一个白丁(过去没功名的人就是白丁,基本上都是没读过书的人,“往来无白丁”说的就是没学问的人)争执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算争赢了也毫无意义,确实该打。
那么,想想我们自己呢,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和孔子学生、秀才类似的事情呢?是不是有时会在网上为了一个观点和别人争执很长时间呢?是不是会为了一件不重要的事情而郁闷呢?等到这些事情告一段落,发现自己的工资没涨,体重没变,颜值没变,但时间没有了,情绪不好了……
这时候,应该跟自己说说“该打”。
现在网络上的资源太多,我们也太需要认同感,但是如果将实践和精力花到在网络上被认同,那么在现实中我们被认同的机会就被浪费了。
人生苦短,我用python,不是,我干实事。
最后
回想自己过去大半年做的事情,有太多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谓的事情上。当时感觉自己很在意这些事情,也花了不少时间,但最终过去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工资没涨,能力没变,体重也没降下来……偶然看到这两个故事,发现自己也该打。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