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灵光乍现,想到一个问题:项目初期,老是在想产品的需求是不是合理,开发的实现是不是正确,为什么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哦,我想,这里的“炖鲶鱼”不只是简书的昵称,还应代表自己一个分支功能。
身体硬件的合格与否先不说了,身体软件方面因关系到的方面太多,也不好掌控,我想大致分为外在的输入,自身的内化,对外的输出,这样的比喻不一定恰当,还是想从这几点来想想。
1.外在的输入:上学,工作后的学习,新的认知,外在输入的范围不好掌控,个人的信息差异太大,但是可以通过主动来弥补因家庭背景,地理位置,所接受的上游的信息差异等缩短差距,还可以通过读一些有营养的书,付费学习,上网找寻资料,“3人行必有我师”等获取。
2.自身内化
学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每次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如果不加以运用,它就孤零零的呆在那里,没有亲朋好友的辅助,很容易被自己的操作系统遗忘。这个时候能衍生出一条功能分支的话,是不是很容易被应用起来,比如每周一篇的作文。
将很多的概念信息结合起来经过大脑的加工,得出一个策略来,是不是就可以处理一些事情了,这个时候如果正好有这样的事情,或者这个时候已经能发现以前看不到的事情,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这个理论会更好的巩固吧。
这就像是一个修习内功的人,学习也是在不断的挖掘自己,让自己和这套知识粘合度更高,运用的更好。
慢慢知识的体系链接越来越复杂,经过时间的沉淀,好的、合适的被保留下来,因为经常的使用而越来越顺脑,就像有一个超级缓存一样,不断的更新着知识库。
3.对外输出,
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信息对外输出,平时关系最大的就是工作了,入行的时候就是用多少工资来鞭策自己的,但是大部分的信息是不能这么输出的,也不会有货币形式的报酬。工作内容的单一,很快发现上升的瓶颈,怎么办呢,找出路,从外部找好的输入源头,最早的时候,找到靠谱的知识,自己感觉有用的尝试吸收,新吸收的知识很难马上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再加上几乎没有耦合的话,也没有一个好的输出固化,久而久之很容易忘记。
在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自身的细胞就已经开启了输入,内化和输出。如果将这看作一个产品,它应该是有一个版本号来迭代,一直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