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上得了书房,下得了工厂”来要求自己,既想眼高,又想手低,因此到现在练就了一个脑袋里可以同时思考工科与文科的东西,或许太过于贪婪,或许这样解决问题效率很低,但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我选择这种思维方式来度过大学。所以朋友圈里总感觉我不务正业良久,在我书桌上的课本也是杂七杂八,偶尔还能微微地自我觉察到一直在干着希望渺茫、甚至毫不实用的事情,并且投入的精力还很大。我从来不反对“四象限办事选择”的科学性,我也深知合理的舍弃与专注更容易成功。但是,时光倒流后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一定还会一根筋的这么走。并且我还打算把这种生活方法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孩子们。因为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很短暂,如果不能够尽可能多的体验与了解,会非常遗憾,何况在你还没有统览全局的时候如何选择与取舍?所谓博观约取,总有博观作为前提。因此每每有同学让我推荐几本书的时候,我只有一个答案:如果不知道该看什么,那你就从书架的这一侧读到另一侧,或许半道上你自己就知道该读什么了……
这两天在自学传热学理论,这种感觉又强烈了好多,尽管可以翻开任何一本专著或许能够找到你所需要的公式,但是深入理解一些艰涩的理论基础,这时候博观的效率可能更高一些。尤其对于自学,对于一个想追根溯源的偏执者而言,如果不能牵一发去动全身,那么你可能就因为一个参量因为表示字母不同而迟迟不得要道。当然如果下定决心去拥抱那个庞然大物的全身,你肯定需要经历最初的一个乱如麻的阶段,就像面对章鱼,那些脚你总得碰一下吧!不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不同的人用得时间不同罢了。如果你能多翻翻课本,旁敲侧击的查查资料,我相信肯定用的时间最短。
作为理工男,我一直以来没有把专业软件的使用放到学习的第一位,因为这种术的学习只要进入了工厂,我相信学会它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一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可能也就是大学有这么好的机会锻炼。我饭后架起来腿,悠闲的看看几篇散文,可能倏忽间解决刚才那个问题的灵感就来了。我一边浏览着专业论文,一边还时不时扫一眼桌面放映的电视剧,然后不知不觉就找到了要找的东西。所以三心二意,我觉得没有错,至少在灵活性会让你获益匪浅!
有一次我让一个同伴帮我设计一个加强肋板,然后他就根据我的意思在某个结构下面设计了那个肋板。我看到后问他,为什么不对称的设计两个呢?他就回答说这一个肋板达到改善结构应力分布的目的了啊!我说设计两个多好看,给人是协调的美的享受。他就回答那不是浪费材料吗?我说你浪费的这点儿材料多花钱呢?还是弄这一个加强肋板后导致工艺复杂多花钱呢?结果他确实设计了两个,但是把轮廓改得丑的没法看。所以我就在好奇这本来一次交流后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得来来回回解释?是他的专业知识不够吗?是他做事态度不认真吗?其实只因为他没有发现、没有体会到什么叫做美与合理!
选择乱七八糟的都看看,因为这在选择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可能你错过了书本的那一页,你就错过了那种精彩的体验!尽管现在这些东西看起来真的毫无希望、也不知道要干嘛用。但是我相信只要进入了你的脑袋,进入了你的人生,总有一天不经意翻出来会帮你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