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纪孝行章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双亲,日常家居,要竭尽保持对父母的恭敬,在生活奉养上,要保持和乐的心情;父母生病时,要竭尽忧虑;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祭祀时,要竭尽严敬。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可称为能事亲。
“居、养、病、丧、祭”是包含从生到死,我们与父母面处的时时刻刻,“敬、乐、忧、哀、严”重点强调的是在各种情况下子女面对父母该有的心态。
可见,孝是从心上来安立完不完备的,不在乎我们对父母有多少供养,在于我们对父母的这份存心。
“居则致其敬”:唐玄宗注解的“平居必致其敬”,平常闲居在家,面对父母最重要要要把握住一个字敬,“致其敬”的“致”字做动词讲是“达到”,做副词讲就通“至”,是内心完全是真诚的敬意、平常我们与父母闲居时特别不注意这一点,或者说没刻意不敬也没刻意敬、都是比较放逸,放逸好像没做什么坏事,但所有的坏事都是从放逸出来的。
因为修养圣贤都是从内心上戒慎恐惧上用功的。生命取得多大的成就全在敬字中涵养。敬是德之所聚,一散漫放逸,这人就提不起来了。
以前,我不懂事,但总想表现自己和父亲很亲近,不管有人没人我经常说我爸“看你衣服穿得,穿那个多帅啊,或者说看看你饭吃的,都弄到脸上了,我帮你擦擦等等。我以为这样是表示亲近。
后来,看到我公爹请一位老画家吃饭,那位画家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很知名,大家都很尊敬他,他带了自己的女儿来,那女儿有四十多岁了,结果,餐桌上她女儿就一句一句地说父亲“你看你饭吃的,我帮你夹,你看你就是不会照顾你自己,我帮你……对他父亲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没有恭敬。
回到家我公爹也说“这孩子这么大了还不尊重父母”。我一下子想到自己以前,觉得很惭愧。我们的父母很慈悲,儿女少做一点,他们就很高兴。但实际上儿女的行为真的差很远。
我们以前讲过陈寅恪先生,他当大学老师,他的学生到他家里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是坐着说话,他的学生也坐着说话,但陈先生则一直站在父亲身后,这是孝子对父亲的恭敬,多么的庄严。
现在很多人认为给父母钱,养活父母就是孝。我们前面讲过,能养是通动物的,有些有智慧的动物也养父母,比如野狼、野狗大象、虎鲸……人类的孝则必须有敬。
《论语》里面,孔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家里养的马和狗也能也能够为家里主人出力干活,儿女心里没有那种敬意,跟这些家畜的能养,有什么区别呢?
还有一种理解,如果以为能够养活父母,就是尽孝,现代人对犬马这些动物当宠物养,也是“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养父母跟养宠物也没什么分别了。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有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手脚都磨起老茧了,辛勤劳动奉养双亲,却没人说他是孝子,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意者身不敬与?他在父母面前,行为是否尊敬呢?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如果没有做到这三点,心中没有敬、就算你早贪黑辛苦劳作来奉养父母,也不是孝子。”
为什么对父母没有敬?因为儿女把父母当作一般人看了,不明了父母的恩德。“念恩生敬”,要经常意念父母的恩德才容易有敬。
第二则“养则致其乐。”孝养父母,关键的就是让父母欢乐。也有学者说 “养则致其乐” “其”字,指子女要欢乐,我觉得关系不大,养父母时你不乐,父母又怎么能乐?你乐了就算是再艰难父母也能乐。
《论语》上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色难”为什么色难?一个人的脸色是因为心中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的。脸上和颜悦色,是因为心中有欢喜。孝子哪怕在外面遇到什么挫折,一回到家想到父母还在身边,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还在,我可享天伦、就欢喜,孟子说君子的三种快乐,第一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一想你就欢喜,你欢喜父母看了就高兴。
奉养父母的时候,我们要自己经常观察提醒自己的,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看上去是不是真的很高兴。有时候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轻松愉悦,可是别人看上去就是乌云压顶,这就不行了了。
关键在于儿女对父母心里真的有爱敬,你真喜欢脸色自然就好。我们看青年男女恋爱时,一见面就高兴,笑不完的笑。就因为从心里真心喜欢。所以“养则致其乐。”最主要是子女面对父母有真诚深切的爱,从心里真喜欢父母。
《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七十多岁,父母已经九十多岁了,可是他为了让父母高兴,每天就在父母跟前,扮成小孩的样子,又跳又蹦,翻跟斗,以前我觉得这行为有些夸张,但细想想很难得,他用自己像小孩子一样的行为,来帮助父母忘记他们的年迈,表达在父母身边的喜悦幸福,这是真爱父母、这种悦亲之心非常难能可贵。
父母爱看子女的脸色,他看到儿女欢喜,就心安了。特别是久病在床,常年需要子女照顾的父母,他对儿女的观察非常精细,一看就知道你是烦他还是喜欢他。你稍不注意表现出不耐烦,父母就会很伤心、也不想拖累你。
因此,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只为父母做事不行,关键是有真心,如果内心里没有真诚的爱敬,那就不能称为孝。
不用说是父母,就是我们平时和一般人交往,你为别人做事如果不欢喜,别人都不领情。比如夫妻之间,有的太太整天做了很多,洗衣做饭样样做,但她自己不欢喜,那先生就不领情,巴不得你少做些,脸色好看点。
佛经上讲,身语意业后后重于前前,你心里想的是最重,也最容易被人先感觉到。你身体虽然在做好事,可是心里委委屈屈又有抱怨,你的思想就把你不高兴的信号发出去了,别人就先感受到了,觉得你带着怨气,马上就反感了,后面你做什么,对不起,我就是不接受。
朱子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关键是心中就有感恩,对父母有着深深的喜爱,自然欢欢喜喜。
再看第三部分“病则致其忧”,唐玄宗注解为“色不满容,行不正履。”这是讲周文王侍奉父亲王季生病时忧心的样子。
“色不满容”有两层含意,一则内心忧闷,二是在父母面前又不可以表现忧虑,否则父母看到我们忧愁,心里也会担忧,所以孝子处处要想到父母的心理。
“行不正履”,就是鞋子都穿不正。孝子面对父母生病,一直很焦虑、很紧张的照顾,走起来行动很快,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好,这都是因为孝子内心中最希望的就是把父母的病医好。要尽其忧虑之情,竭力疗亲。《弟子规》上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忧”不仅是表现在外表容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为父母医治。兰若平台上一位老师,她父亲患忧郁症,无意治疗,但看到女儿的努力和坚持,决定和孩子一起走出抑郁症。儿女一旦诚心去做,父母就会力量无穷。
《孝经》所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真正孝心到了极处,它可以“通”,父子之间一旦感通,父亲和孩子都力量无穷。
第四,“丧则致其哀”唐玄宗注解讲:“擗踊哭泣,尽其哀情。” “擗”就是捶胸,“踊”就是顿足,这都是因为父母亡故哀痛得不能自已、捶胸顿足的哭。
许谦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常人之情,于亲之终,悲痛之情切,而戒慎之心或不及”。我母亲离世的时候,因为母亲有佛法的信仰,家人告诉我要坚持三天不哭,怕影响母亲往生,那时守在母亲身边,一想要哭就赶紧走开,克制自己,怕惊扰了母亲。我到现在都特别欣慰我当时这样做了。
现在临终关怀也提出,亲人离世前不要给亲人猛烈的、增添痛苦的、无意义的治疗,要尊重患者的感受,要在这临终的那一刻,谨慎小心,根据父母的需要的,备办一切。
也就是说,面对父母的过世,一定要要更多的考虑到离世的人的感受。想想看:父母身体本就正经历生命最剧烈的苦痛,四大分离。她最割舍不下的儿女又这样哭天抢地,甚至对他又摇又晃,她哪能承受得了呢。
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所有人都会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父母活着就是你的机会。父母走了,就是不给你机会了。父母离开的时候,因为哀伤,表现得无心茶饭、睡眠,这些是自然的。
但这种情形也不可以太长时间,《孝经》丧亲章中讲,不能够超过三天,“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三日之后必定要饮食,否则身体就会受不了。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心中再有哀痛,不可以毁伤身体。
第五,“祭则致其严” 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穆。唐玄宗注解说“斋戒沐浴,明发不寐”。“斋戒沐浴”,是在祭祀之前三天,就要戒我们的行为。
夫妻要分居,古人不是天天洗澡的,一个月洗三次,初一到初十,洗一次叫做“上浣”;第二个十天一次叫“中浣”;第三个十天叫“下浣”。
但在在祭祀之前是一定会沐浴的,表示恭敬。“明发不寐”,天亮叫“明发”,祭祀之前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都不睡觉,因为一睡觉就会怠慢、放逸。所以不睡觉也是保持自己清净恭敬的心理。这是古代儿女为了祭祀做出这样一种精严的行为。
“祭则致其严”这一点对现代人来讲有心得不容易。这需要父母在世时,我们就以这种赤诚的恭敬心对父母,父母走了以后,我们赤诚之心仍保持不变。如果父母在眼前,我们都没有恭敬过,更谈不上父母过世以后的慎终追远了。甚至有一些人生前不恭敬父母,反而死后恭敬父母,是因为怕鬼神,这更不行。
古人讲守孝三年,三年之内不去做官,不搞任何享乐的活动,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在父母灵墓旁边、或在自己家里,尽其思慕,思考如何立德立身,回报父母。
三年之后,每年举行定期的祭祀。古人祭祀,是从自己的始祖开始,一直到自己去世的父母,每一位祖先都有牌位,或者是设一个总的牌位。虽然没有见过这些祖先,但是由于他们照顾爷爷奶奶的恩德,让我们这一世能够享受到父母的照顾,这就是返本报始,是一种感恩、报恩的心。
人能够对久远的祖先都有这种报恩心,自然对眼前的父母亲人情感就更加深厚了。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五者,就是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五个方皆备,就算能事亲了。
梦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