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眼中的沃伦·巴菲特(上)

前言:有“股神”之名的沃伦·巴菲特,有关其投资理念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却鲜有以女性视角出发对他的评价……


凯瑟琳·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有“美国报业第一夫人”之称。1997年,在将公司权力移交之后,时年80岁的她开始着手写作其自传《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并在次年凭借本书荣获普利策奖。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该作详细记录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在其46岁接手由“亡夫”留下的华盛顿邮报集团后达到高潮。随后的三十多年里,凯瑟琳·格雷厄姆如履薄冰般地面对着一个个强悍的“敌人”和由此发生的公司危机,却十分有幸地凭借自己的坚定意志、和一众伙伴的帮助,成功将《邮报》一步步地塑造成了一份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报刊。

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政商伙伴之中,沃伦·巴菲特似乎在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本书末尾的致谢部分中,作者提到,除了给予专业意见的研究员和编辑外,“还有五位重要人物阅读了此书的手稿,他们的建议令我获益良多:我的女儿拉莉,三个儿子唐、比尔和史蒂夫,以及好友沃伦·巴菲特。”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巴菲特成为“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心中足以与其儿女地位相当的男人呢?或许从作者的“第一视角”出发,可以窥探一二。


初次相识

巴菲特在本书中第一次出现,已经是第25章的内容(本书共28章)中了。略微熟悉巴菲特投资履历的人都会了解到,其在1973年投资《华盛顿邮报》的案例是其投资成功的代表作之一,那么其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第一次接触也大概率发生在这次投资中。

不过很有趣的是,在作者的记录中,二人早在两年前便已相识——“实际上,沃伦曾在1971年短暂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当时,他和他的生意伙伴查理·芒格来拜访我,商议合作买下彼得·弗莱希曼的《纽约客》的可能性。计划最终流产,我也再没有见到沃伦,甚至没有对他留下特殊印象……”

而在巴菲特的个人传记《滚雪球》中,这次会面被记录得更为细腻:“查理和我同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接触,只有20分钟……那天正下着大雨,因此我们进去时就像两只落汤鸡,你能想象出来我们当时的寒酸样子。在她的办公室落座后,她对我们十分热情……但是,我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似乎,巴菲特在第一次见面中,并未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亲爱的格雷厄姆夫人之信”

两年后,二人“众所周知”的相识如期上演,其源头便是那封著名的“亲爱的格雷厄姆夫人之信”。


“亲爱的格雷厄姆夫人之信”

在这封被写于1973年6月4日的信中,巴菲特将华盛顿邮报与彼时早已闻名遐迩的迪士尼公司相提并论,并极力赞许公司的成功运营以及管理层的正直标准。“您知道了吧,《邮报》在奥马哈拥有一位相当狂热的粉丝。我已经准备好等资金到位后,增加我们的持股量……”

收到此信后的凯瑟琳表现得十分忐忑,其表示“对这个刚刚买下公司一大部分股权的男人一无所知”。随后,秉持着“对他人要保持好奇之心,不要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妄自揣摩他们的为人与动机”的信念,她虽然收到了许多周围伙伴的善意提醒甚至警告,但仍然“倾尽全力搜寻关于这个男人的一切信息”

而此刻,巴菲特始终如一的行为准则帮到了他。“我打电话给周围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认识沃伦的人,他们全都正面评价了他:他从未做过任何怀揣恶意的事情,为人正直,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彼时,他不到43岁。

这部分内容,与巴菲特曾经说过的有关行为准则的一段话交相呼应:“我们的自测题是,在伯克希尔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登上全国性报纸的头版头条,而这篇头条文章是由一位对伯克希尔不友好但非常聪明的人撰写的。”看来巴菲特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了行动当中。

而在凯瑟琳写下这句“沃伦当时的为人与现在毫无差别,不过那时他还只是个小投资者,没有什么名气”时,已是二十四年之后。

时光荏苒,其心依旧。多么高的评价。


洛杉矶的会面

既然人品贵重,又是公司的大股东,那么与巴菲特的约见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很快,两人相约在《洛杉矶时报》的会谈室见面。

“我们在洛杉矶见面后,沃伦的外表令人感到惊讶。”有趣,看来凯瑟琳对两年前的那只“落汤鸡”是完全没印象了。

不过,或许是因为这次的会面远远不止两年前的20分钟,巴菲特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并在这位早已习惯与首都圈达官贵人打交道的“第一夫人”心中,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他完全不像是我见过的华尔街人士或商业大亨;相反,他给人的印象是吃玉米长大的中西部人,但身上融合了两种非凡品质,我一生之中都为这两种品质所吸引——智慧和幽默。从一开始我就喜欢上了他。”

确实,巴菲特的外表可能并不出众,但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凯瑟琳来说,这或许本就无伤大雅;反之,巴菲特一次又一次地在信件和演讲中随处展现的智慧与幽默,却使其成为了凯瑟琳心中独特的存在。

也许是因为,作为生性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化物种,没有哪个女人能够抗拒一个能够用智慧引领她前进、和用幽默调动她情绪的男人。哪怕她是权势极盛的“美国报业第一夫人”。

更有趣的是,凯瑟琳随后披露了其写给友人的部分信件,表示其“被这个男人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已经见过那个危险人物,并不幸被他征服。你一直在提醒我,他们总是会在一开始就迷住你。他做到了。别担心,我还没有神魂颠倒到会做出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

总之,在本次会面结束前,凯瑟琳原本的戒备心已基本松弛下来,并邀请巴菲特在几周后到华盛顿拜访她,顺道参观邮报公司。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

《滚雪球》,作者:爱丽丝·施罗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