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小学的人都学习过阅读,更不用说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到了大学的人。很多人读过的书不计其数,但记住的书却寥寥无几。对高学历的人,人们会称为“读书人”,对这样的称呼,我不敢接受。真正的读书人,不但读过很多书,更重要的是吸收了很多书的精华,增强了理解力、增长了心智。如果读完一本书,很尴尬的说一句“不记得读过什么”,这是没有真正懂得阅读。
阅读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好地诠释了阅读的这两个方面。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写的一本阅读指导书。艾德勒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也是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其阅读经验可想而知。范多伦曾参加过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连续拿下14周冠军。两位博览群书的作者对阅读这件事做了透彻的分析。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书共四篇二十一章。整本书不仅在讲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涵盖了如何阅读各种书,更重要的是艾德勒和范多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
阅读的效果与书有关,更要的是人的因素。《如何阅读一本书》用了两章介绍好的读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并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整本书中。作者用九章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用 七章介绍了不同种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包括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等。
艾德勒说美国的教育缺少基础阅读之上的更高层次阅读指导,中国又何尝不是呢?所以,豆瓣上有人感叹如果在高中或者大学就学到这些阅读方法,恐怕就不至于一把年纪还要重新学习如何读书,也不至于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不知道如何搜集资料做研究。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写给主动阅读的人的。
那么,什么是主动阅读的人呢?
好的读者应该是善于与作者对话的人。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是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艾德勒说“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你以为自己在挑选信息,其实是信息在挑选读者。
信息化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总有人在不断的往我们的脑子里塞满各种信息,而且是免于主动思考的信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说“接受我的观点。”
太多的信息急需我们调动自己的大脑,需要成熟的心智,需要主动阅读的人。
主动阅读的人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消遣和获得资讯都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主动阅读的人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其次,主动阅读不仅强调主动思考,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己器。掌握技巧比盲目努力更重要。再次,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在读过一本书之后如果能回答出这样四个问题,才是一个主动阅读的人。
作为一个主动阅读的人,一定是尽最大的可能让一本书属于你。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
按照艾德勒和范多伦的观点,一个好的阅读者不仅是主动的人,还是拥有一定策略的人。
“你买了一本书,付钱购买的动作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所以,记笔记是在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事。
第一,做笔记能让你专注于书本,减少打瞌睡的概率。第二,读书时加入思考才有笔记可做,要抓住思想的火花,再好的记性也不如手中的一支笔。第三,笔记也是很好地记住作者思想的一种方式,避免看完了一本书之后什么都没有记住的尴尬。
笔记的方式包括在重点的句子下面划线,给重点的词语标记,在空白处做符号以及在空白的处写下自己的思考等等。
根据阅读的不同层次笔记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结构笔记。在做检视阅读时,用速读的方法浏览一本书,了解的是整本书的概况。结构笔记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在谈什么?它的架构是怎样的?第二种是概念笔记。在分析阅读阶段,概念笔记需要对一本书的立论精确与否,这本书是否有道理等进行分析,需要提炼出作者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三种是更深层次的笔记,是在做主题阅读时,针对好几本书进行总结和比较的笔记,称为辩证笔记。
就我个人来说,阅读时习惯于随时在书上划出感兴趣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记录会为我后来写一本书的书评提供思路。
具体的方法是先浏览一本书,了解这本书的作者信息、目录、序、后记等,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用速读方式阅读每一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每一章的前两页和后两页,掌握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章的标题旁边写上本章的思维导图。
接下来就是更细节的阅读,随时划出关键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想。当然,这是针对一些比较好理解的内容。还有一些内容是不容易读下来的,读第一遍的时候会发现不理解,这时我会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继续读剩下的内容。把一部分或者一本书完全读完之后再回来读第二遍,基本上理解以后再记笔记。
阅读的四个层次
主动的阅读者需要知道阅读的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什么?
基础阅读也是初级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通常是在小学完成的。它的主要问题是识字,然后搞清楚一个句子在说什么。在儿童具备纯熟的阅读能力之前,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阅读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包括身体方面的准备(良好的听力和视力)、智力方面的准备(起码的认知能力)、语言上的准备(口齿清晰)和个人的准备(注意力、学习的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阅读一些简单的读物,比如说看图识字。慢慢增加词汇量。
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建立词汇的能力。能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理解不熟悉的字眼。
第四个阶段是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孩子能够消化他的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所提出来的观点转化的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提出来的观点作比较。这是阅读的成熟阶段,也应该是终其一生都应该坚持下去的。
完成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者,基本上可以阅读任何读物,但是他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他还需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
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一般都有一位老师在旁指导。但是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阅读者就要进入后面三个阅读层次。
对于成年人来说,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因为从这个层次开始,已经没有老师在旁指导了,我们已经是在主动阅读了。
检视阅读是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方法?
检视阅读就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所用的阅读方法是略读和速读。对一本书进行检视阅读之后要能回答以下问题:这是哪一种类型的书?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我们很多人会忽视检视阅读的价值,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是打开一本书,连目录也不看,从第一页开始读。这样的结果是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或者读完一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的收获并不大,它可能并不值得我们用那么多的时间去精读。
检视阅读很重要,因为对于一本比较简单的书来说,没有必要用精读,用检视阅读就可以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对于一本比较困难的书来说,如果没有检视阅读的阶段,想要完整的掌握一本书的内容也比较困难。
检视阅读的方法是略读和速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检视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另一种是粗浅的阅读。
所谓系统的略读就是浏览。浏览一本书的目的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花更多的时间去仔细阅读。
通过浏览书名页和序大概清楚这本书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书。浏览目录页了解一本书的基本架构。检阅索引快速评估一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根据目录的内容挑选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来浏览,同时还要阅读书的最后两三页。
通过这样的浏览过程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一本书,这会让阅读事半功倍。
检视阅读的第二种是粗浅的阅读,所用的方法就是速读。快速阅读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遇到不懂不要停顿。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但是对于检视阅读来说,在速读的时候,只注意能理解的部分,快速把书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顿,因为一旦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过于纠缠不懂的细节,阅读的速度会很慢,通常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部的意义。
第二,注意阅读速度。就阅读的速度来说,阅读源于视线的逗留、注视。有注视才会理解,理解不了就需要回视,也就是这本书里提到的视线倒退。
但是,为什么阅读速度提高的时候,理解力反而增加了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专注度也高了。阅读时眼睛的速度跟不上大脑的速度,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
当然,所谓的阅读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就像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的:“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分析阅读是更系统化、更复杂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理内容大纲,第二阶段是诠释内容,第三个阶段是评价一本书。
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一定会问一些问题,在分析阅读阶段就是要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艾德勒和范多伦针对分析阅读提出了十一个准则。
准则一就是要知道自己读的属于哪一类书。因为对于不同种类的书,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准则二是用一句或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也就是发现一本书的主题和重点。
准则三是画出一本书的结构。这本书的结构是在我们读完之后按照书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的,而不是目录的结构。目录结构是作者写书的框架,而我们自己整理出来的结构是读者的逻辑。
准则四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也就是这本书中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
以上四个准则是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整理内容大纲。
第二个阶段也包括四个准则。
准则五是找出关键字以及确定这些关键字的精确意义。
一些字词总是不只有一种意义,即便没有歧义,放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它也会产生特定的意思,读者要精确理解这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关键的字词总是有一些标记,比如说,有明显的符号、括号、斜体等等,另外就是一些专业的术语,还有那些读起来头痛的字。
准则六是圈出一本书的重要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如果已经将关键的字圈出来了,它们一定会引导我们看值得注意的句子,值得注意的句子通常是让我们困惑的句子。
规则七是审视作者的论述。为什么他认为读者该被说服接受他的观点?如果只有论点,没有论述,那么作者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
规则八是找出作者的解答。我们已经理解了作者所用字词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照一下自己之前提出的问题,作者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是全部回答了还是回答了部分?
以上四个准则就是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透视一本书。
通过这样的过程,已经能够掌握一本书的核心了。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是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阅读是一种对话。那么,这种对话谁才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应该是读者。
读完一本书,作者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现在该读者开口说话了。读者开口就是要对一本书进行评价。
一个好的读者,一定是在读完之后能对书提出评价的读者。
评价一本书并不一定是批评,也可以是同意,但是开始评价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真的理解了这本书。所以,分析阅读的准则九就是除非你能诠释整本书,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判断我们是否理解这本书就看能否用自己的话重复作者的观点。
在充分理解一本书的基础上,提出批评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知识不足,二是作者的知识错误,三是作者的论述不合逻辑,四是作者的分析与理由不完整。
如果要反驳作者的观点,就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所谓的理性,首先要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这也是艾德勒和范多伦提出的准则十。另外,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这也是准则十一。反驳的前提是你能提出反驳的理由,并且能论证自己的观点。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对某一个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本书能解决的,这至少要涉及到这一个主题的几本主要的著作。
对于主题阅读来说,首先要用检视阅读检查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写课程论文的经历。开始动笔之前,通常是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搜集过来,然后开始浏览和速读,筛选出来部分与我所要写的课题最为相关的,再进行精细分析。
做主题阅读的一个难点是怎么知道一个主题应该选读哪些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说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一本书的书目索引。
我曾经学习过的一个课程里介绍过在做主题阅读时选书的方法。在做主题阅读时,关注人而非书。以一棵树做比喻,在树的根基部分,是一个主题的关键和核心人物,树干部分是核心人物观点的延续或者补充人物,树枝和树叶就是对理论进行新发展的人物。关注核心人物以及他们写的书就抓住了一个主题的精髓。主题阅读一定是循着树根——树干——树枝去寻找。
搜集到了相关书目之后,《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了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第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做主题阅读时,一定不要忘了阅读是围绕着主题来进行的,重点是主题而不是阅读的书。找出每一本书中与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时刻不要忘记,阅读是围绕着主题的,而不是为了读这本书。
第二,创造一套关键词,然后用关键词来检索书中作者的表述。类似于写一篇论文总要有几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审查搜集到的资料。
第三,理清问题。通过主题阅读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每一本书,然后看看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四,界定议题。罗列每一个作者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就某一个问题而言,不同的作者可能会出现争议,作为读者就是要把这些争议理清楚。
第五,分析讨论。根据前面四个步骤,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在与其他作者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主题阅读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预设立场,要做到客观的看待每一个作者的观点。
以上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并列的,高层次的阅读包含低层次的阅读。因此,检视阅读的浏览和速读其实是分析阅读的前两个步骤,也就是要确定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并提出大纲及结构。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都可以用于主题阅读。
以上所讨论的,都只是针对阅读一本书本身。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辅助阅读。所谓辅助阅读就是借助其他书或资料来阅读一本书。比如在阅读一本书时调用过往的经验,参考其他相关的书,用一些导论或者书评,用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
过往的经验往往能激发阅读体验,检验是否能够调用过往经验的办法是能否举出过去的一个例子来验证你正在读的内容。
我在读书时会先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介绍,然后看了一下豆瓣的书评,按照作者的观点应该先把书读完之后,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之后,再去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否则会形成对一本书的预设立场。
《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提出了一个“书的金字塔”。大部分书对阅读技巧都毫无帮助,少部分书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但是这些书读完之后就可以放回书架了,我们知道不用再读一遍,因为在阅读时我们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二为一了,这本书已经帮助我们增长了心智,它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还有一类更少的书,做完分析阅读放回书架时,我们仍然觉着有一些似乎没有弄明白,还有一些疑惑。但是这些疑惑不是因为对书本身没有理解,而是以我们目前的心智和经验,只能理解到这种状态。隔一段时间我们还会重新打开,随着经验的积累,再次再打开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常读常新”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书,每次打开总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写给主动阅读的人的。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很重要。对我这样一把年纪的人来说,读书不仅仅是消遣了,更多的是希望书能解答一些困惑,抚平一些情绪,洞察一些事情。
如果你同我有一样的诉求,那就会需要这本书提供的阅读方法。
我们的身体到了某个年龄就会停止生长,但是心智不会,只要持续训练总能提高。而心智就和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萎缩的首要原因就是停止思考。
一本好书一定是超越我们的书,能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一个好的阅读者一定是一个主动和讲究策略的阅读者,善于挖掘内在的力量,不断的磨练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