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远,此生岂再值!
倾家时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65】
从前听到老人追怀旧事,堵起耳朵很不爱听。
无奈过了五十年,忽然间同样的事临到自身。
追忆我盛年时的欢乐,丝毫也唤不起当时的心情。
好时光匆匆而去实在迅速,此生再没有当年的情景。
倾其所有饮酒欢乐,与奔驶的岁月紧相追跟。
学疏广不给儿子留下遗产,用不着去管那身后的事情。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83】
昔闻老者忆平生,常捂耳朵不喜听。无奈我今五十岁,忽然亲将此事经。
求我盛年时欢乐,竟已丝毫无性情。日月匆匆光阴快,岂能再有当年景!
倾尽家财持作乐,剩余岁月了此生。无需为子留金钱,岂用为死去经营!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76】
此诗言岁月无多,当及时欢饮,表现了诗人的旷达态度。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82】
这首诗以盛年之欢同眼下状况相比较,深感岁月不饶人,且所剩时光不多,此生难再,当及时行乐。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74】
从诗中“奈何五十年”句,可知此诗当作于义熙十年(414),诗人五十岁。这一年的年初,庐山东林寺主释慧远,集僧徒一百二十三人,于山西岩下般若台精舍结白莲教社。陶渊明平素虽与慧远友善,却不肯入社。这首诗通过追忆往事,珍惜年华,反复申说盛年难再,岁月一去不复返,当是有意破白莲教的生死轮迥之说。
前四句以今昔比对的方式,写如今自己也轮到了并不想让它到来的老年。诗人似有壮志未酬的感慨。中四句写往事如烟,再搜寻盛年时的欢乐已不可能。最后四句,诗人感于人生短暂,而主张倾尽家财以作乐,不必为身后着想。
【张彦《陶诗今说》,p93】
提示:苦涩的回眸,无奈的哀叹。岁月追逐生命,生命无奈作结。学疏广,豁达也!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12】
说明:本诗写时光流逝,盛年难再,只好在行乐中了结自己的余生。特别是“倾家时作乐”,“有子不留金”,表现了诗人既无奈又旷达的人生态度。
辑评: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此诗言人之有生必有死,决无轮回之理,但当合家为乐,留金与子可也。其曰“此生不再值”,曰“何用身后置”,皆破白莲社中前生后生、轮回净土之说,此陶公所见之卓绝,所以不肯入社也。……
马墣《陶诗本义》卷四:此首言老年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