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昆山崩雪,震惊宇寰,奇阵腾龙,吟啸九天。球场暗布,坤舆大阵,拍影明破,泰岳雄关。千劫淬羽,铸成玄铁,一念通天,终见玉关。莫道云深,遮迷望眼,自有虹霓,气贯昆山。
其一:七律·贺石宇奇终夺冠军
砺剑屠龙向宇穹,巴黎夜雨化长虹。
曾经折戟丹心泪,今日加冠铁骨雄。
八域纵横云上羽,十年槃涅火中功。
今朝拭尽星尘去,日月同辉照碧空。
其二:满江红·贺石宇奇十年磨剑终夺冠
一剑横空,破重雾、星槎渡夜。惊回首、霜锋十载,寒光初泻。昆岳崩时云翼展,天河裂处龙吟野。问苍穹、谁拭刃痕深?炎黄讶!
巴黎火,燃梦霸。金石裂,生新冶。纵千疮犹战,此身难舍。雨蚀苏杯钢骨韧,汤杯浪淬丹心写。看今朝、虹霓贯瀛寰,乾坤谢!
石头(石宇奇)破茧终成蝶
巴黎的夜雨沾湿了球馆的穹顶,凌晨时分,荧光灯照得场地如白昼一般。石宇奇扔下球拍,双膝跪地,仰天长啸。十年了,这枚世锦赛金牌终于落入他的囊中。观众席上中国红涌动,而他的眼中却只见一片模糊——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2018年,南京。二十二岁的石宇奇第一次闯入世锦赛决赛,却铩羽而归。那时的他如初生牛犊,以为世界就在拍下,殊不知命运最爱开玩笑。此后数年,伤病如影随形,脚踝的疼痛成了他最熟悉的伴侣。2021年汤姆斯杯,他因伤退赛,网络上顿时涌来无数质疑与谩骂。“玻璃人”、“心理脆弱”……诸如此类的标签,一贴便是数年。
我曾见过他训练后的场景。那是在成都的一个训练基地,空荡荡的场馆只剩下他一人。他独自坐在场边,小心地解开脚踝上的绷带,那上面已经渗出血迹。我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笑了笑,说:“每个运动员身上都带着伤,只是我的比较爱说话而已。”这话说得轻松,可我知道,那些“会说话的伤”曾在无数个深夜让他辗转难眠。
2024年巴黎奥运会,他再次止步八强。赛后采访中,他说自己的韧性“像破碎的鸡蛋,再也黏合不起来”。那句话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许多人认为这是他的谢幕词。谁知第二天,他依旧出现在训练场上,一如往常。
这次世锦赛之旅,他走得格外艰难。连续四场比赛打满三局,平均每场耗时73分钟。半决赛对阵加拿大黑马赖浩俊,他在挽救赛点后险胜。赛后,有记者问他靠什么撑下来的,他指了指胸口:“这里碎了,就用这里缝起来。”他先指心脏,再指脑袋,然后转身离去。
决赛对阵昆拉武特,他先胜后负再胜,像极了他职业生涯的缩影。当最后一个球落地,他没有立即庆祝,而是怔怔地看着对手,仿佛不敢相信这一切已经结束。直到教练冲进场内抱住他,眼泪才终于决堤。
领奖台上,国歌奏响时,他嘴唇微微颤动,却没有发出声音。后来他告诉我,那时他在心里对十年前的自己说了一句:“久等了。”
体育史上从不缺少冠军,但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金牌本身,而是金牌背后的裂痕与修补。石宇奇这块金牌上,布满了一道道细微的纹路——那是无数次破碎后又重新黏合的痕迹。这些纹路在灯光下不会反光,却让金牌有了温度。
离场时,我注意到他走路的姿势还是有些微的不自然。但那又怎样呢?羽球不是用完美的身体打的,而是用完整的心灵打的。他证明了,破碎过的东西,修补后会更加坚固。
巴黎的晨光已经透进车窗。石宇奇靠在座椅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握着那块金牌。他的睫毛在微微颤动,不知是在做梦,还是在重温那个制胜球。汽车驶过塞纳河,桥下有早起的船夫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世界不会因为一个冠军而停止转动,但有些人,却因为坚持到底,而让自己的世界有了不同的意义。
破茧成蝶,不在于茧的厚度,而在于蝶的决心。石宇奇终于飞出来了,带着满身的胶水痕迹,却飞得比谁都漂亮。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