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自习,又是例行的习作训练。为了给《藤野先生》的学习做准备,我让学生练习写“人”,并着重从富有特征的外貌和能展示品格的典型事例两方面去写,末了提醒学生,一定要带着感情去写,让所写的一切都能反映出你对他的感情来。
学生们开始构思,动笔写作。
我徘徊在过道间,心里却抑制不住地回想起关于恩师的件件往事。
下水作文,写写恩师!
他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体形高大,虽胖些却较匀称,不是李老师的瘦挺,或于主任的腆着肚皮,用魁梧来形容当是最合适了。一头浓发,夏天上课时,他用手帕擦汗,常从右耳处沿额头直抹到左耳边,头发也随之顺过来,没有发际线。一张大嘴,说起话来响堂堂的,配合着精确的知识点分析和信手拈来的引据材料或奇闻轶事,给任何人都是一种豪爽的大家风范的印象。
奇怪!十六年的相知相处,成长路上方方面面都仰赖着他的提携和点拨,今晚乍搜罗典型事例,记忆中仍是那些城南旧事……
放假时,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跟老师告别,他一边叮嘱着安全,一边送我,直至大半个校园!
每次与同学去他办公室,他走在前面,打开门后,便侧立一旁,微笑着用手示意我们先进,说是在办公室,他是主人,我们是客人,客随主便,我们却之不恭,只好依从。这个学生先进门,老师后进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回忆中那么多的情景,都是杨老师围绕着我们转。晚自习早已下课,我们要问问题,或是要找他倾诉,他只好留下来,最后校门上锁,他不得不推着自行车,侧着身子从两扇大门中间挤出去;有时,明知他屋里坐着客人,我们偏在门外固执地喊着报告,硬把他叫出来,说一些自认为重要,实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竟一次没恼过。
那时的他,是我们的天空,若是没跟我们打招呼就请假不来学校,整整一天里,我们就像没娘的孩儿一样,心里惶惶不安的。还记得他家盖房子时,他本是请了几个月的假,却每隔三五天,就跑来学校一趟,来了却不在班门口露面,只从高高的窗户处向内探视,看看班里依旧安稳,再放心离去。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同学们当面相见?他说,傻孩子,我还穿着满是洋灰水泥的工作服呢!
十六年就那么轻轻地过去了,说起当年事,依旧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