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父亲,我想最著名要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流畅的语言,感恩的背影。
小时候,我也觉得父亲那么的伟岸,尤其是一次过年前的几天,寒冬腊月,我的小手小脚冻得通红,父亲骑自行车载我去买袜子。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嫌弃父亲了。
嫌弃父亲天天只知道看马报,嫌弃父亲上厕所小便都不冲,嫌弃父亲不会说话。往年,长期分居各地,没甚感觉,甚至三年前陪伴小妹在家求学的一个过年,父女两互不相让,最后女儿让父亲“走”,父亲让女儿“滚”。彼此伤心透顶,大过年的哭着给我打电话。我理解他们的痛苦、委屈、难受,然后并不真正的体会,始终隔靴搔痒。这两年,小妹读大学,父亲便也一同居住。一来,父亲本来就爱热闹,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另一方面,全家人在也一起方便生活,相互照料。
现实终究比理想骨感,短短一年半时间,彼此已然遍体鳞伤。从之前的知道、了解到现在的感受和冲突,这个时间我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父亲的嫌弃越发严重。嫌弃父亲不会说话,开口便是伤人;嫌弃父亲不会审时度势,只会说“事实就是这样”;嫌弃父亲不懂收纳,东西乱放;嫌弃父亲没有审美,只会追求实用;嫌弃父亲不晓尊重,时常令我气堵;嫌弃父亲不明教育,教育便是错误;嫌弃父亲不解风情,给阶梯不要;嫌弃父亲玩耍手机,不知节制,害怕带坏孩子;嫌弃父亲不看书,看书就头痛脑昏要睡觉……似乎父亲的一切都是不对的。可想而知,这样共同生活一年半,大的冲突不可避免,小的矛盾更是时常发生。为了促进父亲的改变,苦口婆心的唠叨,严厉的表示不满,针锋相对的争吵,相互伤害的恶语,效果似乎都不很好。甚至我自己发自内心的不够尊重父亲,言语之间、行动之际,总是忽视、冷落、嘲讽着父亲。而且这种情绪和行为被小妹和孩子所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尊重父亲/爷爷。可以说父亲成了家里最难过的存在。
事情始终在改变,只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在一切看似不断恶化的状况下,真实的改变在不断的发生着。年过半百的父亲在家庭的影响下,开始看书学习,哪怕是每次看不了小会就头昏眼花想睡觉,状态稍好又继续看书,最近几天看来好几十页。当然更大的改变我自身。最近半年,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了孩子,我能够看这些书,能够不断控制自己,跟随着孩子的节奏成长,而到来父亲这里边不行了呢?为什么自己的耐心在孩子和父亲这里截然相反呢?在不断的思考中,自己也在产生着不断地变化。我需要更加理解父亲,给他学习的帮助应该从之前的总是唠叨叫看书到带着一起看书,例如带来小孩和父亲一起去厦门图书馆,考察他的阅读水平,给他推荐适合书籍《希利尔儿童世界历史》(通俗易懂,小章节,看得懂还没有长篇累牍的心理负担)。同时在表达、沟通等方面将他当成孩子一样看待,搭脚手架,帮助一步一步的提高理解能力。
今天阅读了《奶蜜盐》相关章节,更是觉得应该在态度、尊重方面着重考虑,下大功夫改造自己。将自己态度的改变、引导父亲与全家人合群和尊重父亲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让父亲、孩子和自己都努力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