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你和你爱人谁说了算?”这种问话你熟悉吗?你内心希望谁赢呢?
好像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的地方,就得有一个或显性或隐性的输赢存在。而双赢者,却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
说到输赢,似乎就绕不开“被比较”。
两个孩子站在一起要比个子,考完试了要比成绩。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拿孩子进行比较,成绩优秀的孩子总能得到无限多的爱和理解,成绩差的孩子就是各种的批评和指责,这就营造了一个“输赢”的氛围。
一旦“爱”被附加了条件,孩子们就会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得到肯定。
比如,在被比下去的孩子心里,他认为,“只有我比谁谁考得好,爸妈才会爱我,我才值得拥有好的东西。”有的孩子会想:“爸爸妈妈这么喜欢妹妹,我一定比她差。”
似乎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证明价值,但长此以往的比较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社会充满着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多少人真的发自内心觉得“真正的敌人是自己不是别人”呢?
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哪怕是竞争对手之间,也可以寻找第三种方案,达到双赢。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的得到,不意味着自己就要失去,关键是你是否有寻找双赢的思维和意识。
我们在家庭中,通常比较习惯给自己和孩子设定相互独立的计划目标,但其实我们可以试试设置共赢的计划目标。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粘人,以至于在家的时候父母缺少自己的独立空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制定能让彼此独立的共同目标,然后设置一个孩子喜欢的奖励,这样一来孩子会为了奖励而努力在规定的事情中做到独立自主,父母也能从中获得一份独立空间。这样是不是双赢。
为了让孩子有合作共赢的思维,我们可以在家庭劳动中不设置个人奖励,而是和孩子一起设置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总得分标准,以此设置奖励。当然前提是孩子觉得这个标准合理,奖励他也认可的。这样一来,孩子是不是就不会眼里只有自己的任务,反而会考虑和父母的协作共赢呢?
其实细想,一方赢一方输的模式,相互对立,互相竞争,是不是充满着骄傲的情绪。而骄傲,就是只有与别人相比,比别人好比别人多的时候才快乐,自己到底拥有什么并不在意。那我们又怎么保证一直赢呢?如果是这样,失望难过岂不是会永远如影随形。
所以我们需要带着共赢的思维,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和朋友相处,哪怕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采用共赢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一直得到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