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属于远行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年关越来越近,这种感觉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越来越让人感到急迫。
庄子说,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即使她依然贫穷落后,心里却能望到她的柔情和温暖,便是畅然无比。于是过年回家就成了远行人生命中的一种状态,成为不便言说的一种理想,逃也逃不掉。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仪式,而这种仪式深处的内涵就是回家。回家,是儿行千里母亲醒里梦里的牵挂;回家,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思乡离愁;回家,是远行人内心深处遥不可及的灵魂。为什么我们总是谈起过年要回家?为什么回家的路道阻且长?世代的迁徙,时代的变革,都不及这一刻思乡心切。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许离家是我们的宿命,心向远方,豪情万丈,踏出家门,追逐理想。现实的生活,逼迫着我们在世俗的名利场中费力追逐,耗尽一生。到头来,却是满心疲惫,一身尘土。于是故乡成了仰头望见的那一轮明月,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地回望向故乡,却还是做了异乡客。千里江河,万里归途,成了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心头路。
卡夫卡说:“心存敬畏,一如你感怀你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内心深处,曾千百次美化着故乡,因为,隔着世事的屏障,她不是漫天灰尘的名利场,而是一如我们初离家的样子,承载着我们的自豪与伤痛。我们穿过城市的地铁,走过异乡的桥,看过外面的风景,到了春节,还要想回家。
春节临近,一句“过年回家吗?”便会让你的眼泪流下来。因为,你在外呆得再久也永远不是家,家一直都在远方在内心深处。当今,有了网上订票,有了高铁,但春运能力依然无法承载几亿中国人的归乡之心。当春运这种被称作“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仪式到来时,你我都成了主动或被动迁徙的候鸟,回家过年成了疲惫的温柔之旅和地狱之行。虽然辛苦,但一想到与亲人重逢画面,不禁让人心头一热,毕竟,这种迁徙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而不能回家在外过年的人,则会被一种放大的空虚乏味填塞于思乡之情里。
最近一部《啥是佩奇》的过年预告片火了,这个粉色的英国小猪着实让马上就要过年的中国人感动了一把。通过朴素的情感,真实地触动了我们内心的那份柔软,让我们想起小时候,想起远方的亲人,还有想快快回家的那份心情。啥是佩奇不重要,佩奇是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的用心创造、编织爱的过程,佩奇是中国人对团圆的企盼。为什么过年要回家?我想,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沉的情结,就像我们除夕的团圆饭,它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或者说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或者说是一个家庭圆满的象征。
每每年关将至,都是人心浮动的巅峰时刻,心里就乱起来,做事不能专注,思绪总是往老家跑,就像着了魔一样。在“年味淡了”的今天,我们依然对过年回家充满期待,我们怀念儿时的放鞭炮的恣肆,怀念因年饭诱惑流出的口水,怀念欢笑声中的人间温暖,怀念长大了再也回不去的日子。当我们拭去岁月的浮尘,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年味,原来是藏在其中的,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愁。
人们常说,娘在的地方才是故乡,在故乡的地方才叫过年。随着岁月的累积,这种过年时的思乡情绪,愈发醇厚。会让人们在季节到来之时像候鸟一样,不由分说的,无条件的,不顾一切的往家里赶。这种感情,是岁月又超越了岁月,是日子又超越了日子。于是,过年回家,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基因性的精神活动总和,成了华夏子孙赖以繁衍生息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暖床。
过年是一个属于中国人、属于每个家庭、属于每个人的内心,唤醒每个人童年记忆的温暖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守着家人、守着美食、守着幸福、守着本心。过年的味道,应该就是母亲做的年夜饭的味道,是心中真正家的味道。母亲亲手做的年夜饭是一根绵长的线,连起的是我们的胃他和心。炮竹声中,一声“开饭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团团坐,那热气腾腾中氤氲的是一家人的守候,是一家人的团圆。
《偷影子的人》中有一段话:“我们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他们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过年回家,作为长期漂泊他乡的我们,虽然只是那短暂的片刻时光,也是一个回到以前的过程,让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和过滤的美好过往,让那些不用修饰和渲染的人间亲情再次重现。中国人大多很含蓄,不好意思直白地表达爱,尤其对父母的爱,但所有的爱与被爱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都在一次次和家人的团圆中。每个团圆的日子都值得珍惜,心中有爱,团圆才是过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过年了,不论是千山万水还是天涯海角,世界再大,过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