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六十有二,江苏南通人也!
第一次见到凌老师,是在昨天中午郑桂华老师的《荷塘月色》的课中,他在台上拉桌子调位置,看距离黑板的远近,灯光的明亮度,在台上蹿上蹿下,课中间,他还跑到课堂中间去拍照,这让我好生纳闷:这人是谁呀?直觉告诉我: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这是给我的第一印象。
直到昨天中午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刘老师告诉我们,下午的报告就是凌宗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为促进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还介绍了那么多头衔儿,好厉害!这人肯定不简单!这是我对凌老师的第二个印象。
果不其然,凌老师先回顾了一下上午郑贵华老师上的《荷塘月色》。他说:“没有多媒体的课,依然能上成好课,能不用多媒体尽量不要用多媒体。”郑桂华老师很重视板演,看似板书乱糟糟,其实她是做精心的准备的,用双色笔标得很清楚。凌老师说:“不重视板演的课是一节不合格的课,不重视板演的课就不是一节好课。”他的一开始的这两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认真听下去的信心。接下来他从郑桂华老师关注到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心中有学生,让学生站在了学校的正中央。
她很注重学生的感受,郑桂华老师说:“你讲的是脉络,我问的是层次,不过你的表现已经很不错啦。”
郑桂华老师说:“你能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表达再简明一些吗?”
郑桂华老师说:“你说了两个角度,还有其他角度吗?”
郑桂华老师:“请你把现在有一点儿的感觉说一下吧。”原来凌校长在上课拍照,他是有目的的,尤其是进入学生中间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哇噻,今天中午的拍照,今天下午就已经移到了自己的课件中来了。”我不禁惊叹道。可见凌校长做的每一件事儿都是有目的性的。我更加感觉到凌校长的不简单!
今天的《怀疑与学问》更让我体会到,凌校长和郑桂华老师两位教授级的“遇物而诲,相机教学”之深奥。上课伊始,凌校长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会采用哪些方法?”根据多个学生的回答,凌校长认真聆听,提取精确的词语并把这些观点在黑板上板书了出来“例子、名言、演示、针对对方的观点反驳,正确、熟知、印证”等词语,然后从学生的观点中顺势而为,相机教学,巧妙的向学生抛出问题“疑,是知之始”,引出新的课题。
为了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他又从思维的可视化这一说法,引出让学生齐读课文,课文读完之后,凌校长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随即接着就学生重复他刚才提的这四个问题,学生们回答不全时,凌校长又说出了意在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凌校长每做一步都有他的目的。不得不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师生都要具有怀疑精神,课件出示“作者引用了哪些事例、名言等来证明‘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的,你觉得有必要引用这么多吗?为什么?”教师用“怀疑的精神”去教课文,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学文本”,在此刻,怀疑精神的诠释体现得淋漓尽致。
凌校长说,预设课再精致,学生的状态,学习现场是不可预设的,所以遇物则诲,相机教学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是啊,为了达到学生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开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说他想说的,老师不要放不开手,别舍不得放,要充分相信学生。
凌校长当过校长,做过老师,教过高中,也教过初中,还能教小学,还是幼儿园的什么职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很牛逼,听了他一天半的授课,评课,报告,我是真心佩服,也只能由衷的说凌校长的确牛逼!(虽有点粗俗不雅,但的确厉害,彪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