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失业在家,就开始不停的投递简历,实际上能够聊得上话的不多。
准确的说,接到的精准面试只有三个,跟专业和从业经验相关。下面再详细说说两个工作的应聘心得。
第一个,是一家检验所,招聘主任助理。这个工作与原工作高度相关,路程远,35公里,工资6-10K。这个薪酬范围是够大的,一个老年的主任进行了面试,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怎么做的室内质控,如果出现失控,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我说,那失控的原因在SOP里都详细的讲解,最常见的失控是操作错误、失误、试剂、仪器原因导致的。如果排除这个以后,仍然找不到原因,就要进行系统的筛查。
老主任眯了眯眼睛,是吗,你说的这么简单的失控原因是基本不存在的。如果这么简单的操作都出现问题的话,这技术员得有多不操心啊。失控的原因一般都不会是这样的原因。那不是这样的原因,你怎么去排插问题呢?
我脑袋里有种嗡嗡的感觉,这就是我工作里的常见问题,一般复查或者更换试剂就可以避免。那还有什么原因呢,我积极的搜索脑海里的信息。那么再去排查的话,就从检验全流程去查,比如说环境、比如说设备,比如试剂换批次等~
显然,老主任觉得我给的方向不够细致,不再追问。
于是,他换了一个问题,你怎么做试剂的损耗的呢?
我说,那我们做了一个比例,这主要跟批次间隔和批次样本数高度相关,进行标本试剂的对标,然后每个月进行校对。
老主任说,那这个很显然,我们不可能去改变批次间隔和样本数,这不是我们能影响的,那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招数?
我说,那就是要精准要求技术员每天对样本的状态,试剂的分装,试剂的存放,使用,做好识别。尽量去减少复查和人为消耗。合理的规划时间。老主任,眼神里看到一些光芒,最后结束了这场面试。面试结果是不通过。。。。
我倒是没想去,一方面是夜里下班,一方面是全程单休。但是这个主任所反馈的问题,倒是给我很多启发,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在日常琐碎的操作里。不要想着去把问题极端化,最高频率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才是最接地气的。
复盘正确回答应该是这样的:
老主任的提问核心,是想看到你脱离 “理论套话”,聚焦实际工作细节的落地能力 —— 他要的不是 “SOP 里有什么”,而是 “你实际怎么做”。以下是更贴合预期的回答逻辑:
1. 问题 1:“室内质控失控,排除了简单操作 / 试剂 / 仪器问题后,怎么排查?”
核心痛点:老主任否定 “简单原因”,是因为他要的是 “高频复杂场景的实操方案”,而非 “极端个案的理论分析”。
参考回答:
“主任您好,我理解您说的‘简单操作失误’在规范团队里确实低频,我之前实际遇到的失控,更多是‘全流程里的隐性变量’。比如:
首先查质控品本身:是不是从冰箱拿出来没复温到室温就直接用了?或者反复冻融导致效价下降?我之前遇到过一次失控,最后发现是质控品在室温下放了超过 2 小时,这种细节很容易被忽略。
然后看仪器的 “隐性状态”:比如生化仪的比色杯有没有残留污渍(尤其是前一批做过高脂 / 高胆红素样本后)?或者加样针的校准值漂移了(不是明显故障,而是微小偏差累积)?我们当时会用校准品重新做仪器校准,同时用空白试剂做 “空白对照”,排除交叉污染。
还有试剂的 “衔接问题”:比如前一批试剂快用完时,新试剂提前换了但没做 “试剂空白” 比对 —— 有时候不同批次试剂的基底液有细微差异,直接续加就会导致质控飘移。我会把新旧试剂各做一次空白和标准品,确认吸光度一致再继续用。
最后查环境变量:比如夏天实验室空调坏了,室温超过 30℃,酶类试剂的活性会受影响;或者冰箱门频繁开关,导致冷藏试剂温度波动。这种情况我们会临时把试剂移到备用冰箱,同时用恒温箱控制反应温度,再复查质控。
这些都是我实际遇到过的高频问题,比单纯的 “操作失误” 更常见,也更需要盯着全流程的细节去抠。”
2. 问题 2:“除了批次间隔和样本数,怎么控制试剂损耗?”
核心痛点:老主任要的是 “你能主动落地的具体动作”,而非 “依赖外部条件的被动应对”。你的回答里 “要求技术员做好记录” 太笼统,需要加 “可执行的细节”。
参考回答:
“您说的对,批次间隔和样本数确实不是我们能控的,我之前主要从‘减少隐性浪费’和‘精准匹配’两个角度做:
第一是试剂分装的 “精细化”:比如大包装试剂(像 200 人份的 PCR 酶),我们不会一次性分装成 10 份小管子,而是根据未来 3 天的样本量估算 —— 比如明天预计 30 个样本,就分装 35 人份(留 5 份备用),避免分装多了用不完过期。而且分装时会用记号笔写清楚‘分装日期 + 失效日期’,贴在管壁上,避免技术员拿错旧的。
第二是样本预处理的 “前置筛选”:比如血清样本如果有严重溶血、脂血,直接做检测很容易出异常结果,导致复查浪费试剂。我们会在收样时就肉眼初筛,溶血严重的直接联系临床重抽,同时记录‘因样本质量导致的试剂损耗’,月底和临床沟通优化样本采集规范,从源头减少浪费。
第三是试剂使用的 “动态调整”:比如某类项目(像乙肝五项)周一、周三样本多,周二、周四少,我们就不会每天都解冻新的试剂 —— 周一解冻的试剂如果没用完,会密封好放 4℃冰箱,标注‘已解冻,24 小时内用完’,周四样本少的时候优先用,避免频繁解冻新试剂。
最后是损耗数据的 “闭环管理”:每月除了算‘试剂 / 样本比例’,还会拆成‘正常损耗(如试剂残留)’‘人为损耗(如加样洒漏)’‘样本问题损耗’三类统计 —— 如果人为损耗占比超过 5%,就针对性培训技术员的加样手法(比如用 10μL 加样针时,液面下吸样的深度控制在 1mm,减少气泡导致的量不准);如果样本问题多,就联合护士站做样本采集培训。”
第二次面试,是一份兼职。薪资不高,但是闲着不是闲着,去看一看。
面试官首先就抛出了一个专业问题,你是怎么防污染的?
我对这个问题,有点不屑一顾,她居然问我这个问题。我一恍惚就发现自己又傲了,高不成,低不就的。
愣了一下,开始回答,那就是按照SOP的内容做工作,比如检后清场和检前排序。开盖动作温柔,避免产生气溶胶,传各区不同的工作服,标记不同 。
本以为志到必得的项目,面试官回复,我觉得你说的不够具体,你可以说一些更具体的操作么,你有操作经验吗?
这话问出来我就有点炸毛了,心理的抵触油然而生。
最终结果不言而喻。
正确做法:
面试官的核心需求是 **“证明你有实际操作经验”**—— 你的回答 “按 SOP 做” 太笼统,必须用 “具体动作 + 场景细节” 体现实操性,避免让对方觉得你 “只懂理论”。
参考回答:
“我之前在实验室做 PCR,防污染是重中之重,具体会拆成‘分区操作 + 细节控场’两步走,都是实际动手时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物理分区的 “刚性执行”:我们严格分‘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扩增区、产物分析区’,每个区的工作服、手套、移液器都是专用的 —— 比如试剂区用蓝色手套,样本区用白色,绝对不跨区拿;移液器也是固定在各区,甚至加样枪头都分颜色标注,避免拿混。而且进每个区前都会用酒精喷壶全身消毒,换鞋套,区与区之间的传递窗要紫外线消毒 30 分钟才能开。
然后是关键步骤的 “防气溶胶细节”:
开盖时:不管是试剂管还是样本管,都不会直接对着人,而且用 “缓慢拧开 + 倾斜 45 度” 的方式,避免用力过猛产生气溶胶;加样后盖盖子也是同样慢动作,加完一个样本就换一个枪头,绝不重复用。
样本处理时:如果是咽拭子样本,裂解液加完后会静置 10 分钟再离心,避免未裂解的细胞在离心时溅出来;离心后取上清时,枪头只伸到液面下 1/3,不碰管壁。
还有清洁的 “无死角覆盖”:
台面:每次实验结束后,先用 75% 酒精擦一遍,再用 10% 次氯酸钠溶液擦(尤其是扩增区,次氯酸钠能降解核酸),最后用紫外灯照 30 分钟。
仪器:扩增仪每次用完后,会打开门让里面的气溶胶散掉,然后用蘸了酒精的棉签擦反应孔;样本处理区的生物安全柜,每天实验前后都会开紫外消毒,滤网每 3 个月换一次。
最后是 **“阳性对照” 的严格管控 **:阳性对照和标准品会单独放在一个冰箱,和样本、试剂分开;加样时最后加阳性对照,加完直接密封好扔进专用医疗废物袋,不会在台面放太久。
我之前做过一批新冠样本,就是靠这些细节控制,全程没出现过交叉污染,结果合格率 100%。”
总结:面试回答的 “避坑核心”
少谈 “理论框架”,多讲 “实际场景”:像老主任反感 “极端化问题”,面试官反感 “套话”,本质是想确认你 “真的做过”—— 用 “我之前遇到过XX情况,当时是这么解决的” 开头,比 “根据 SOP 应该 XX” 更有说服力。
聚焦 “高频细节”,而非 “宏观逻辑”:比如试剂损耗不说 “比例对标”,说 “分装时按 3 天样本量估算”;防污染不说 “传不同工作服”,说 “蓝色手套对应试剂区,白色对应样本区”—— 细节越具体,越能证明你对工作的熟悉度。
顺着面试官的 “潜台词” 回应:老主任说 “简单原因不存在”,就立刻切换到 “高频隐性问题”;兼职面试官问 “有操作经验吗”,就立刻用 “具体步骤 + 成功案例” 证明,不要抵触或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