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即将来临,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一定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但是作为一个欲想作为的修行人应该如何看待这理不清道不尽的爱情呢?
佛陀住世时,一信众问佛。
信众:情人是什么人?
佛陀: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信众:世尊,弟子不才,请开示。
佛陀:两人相爱时,是爱人;产生怨恨时是仇人;冷战心死互不理采时是陌生人。
信众:太可怜啊,怎么会这样呢?
佛陀:情欲的产生皆因贪爱所致,有贪爱便有执著,因为执著即想占有,因有占有欲故不知不觉想掌控对方,因不能达成所愿,而起疑心、妒心、嗔心、无明,故开始争执、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要摧毁对方、致人于死地。
信众:太可怕了,若是不能在一起,也应好聚好散啊?
佛陀:此娑婆世间无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无私的人少。蛮横的人多,体谅的人少。主观的人多,客观的人少。这般刚强难化的众生有谁能真正替人着想,谁愿意宽容于人,愿意利益于人。
信众:众生难度啊!
佛陀:当人缠绵于情爱时,就好象步入春天,花红柳绿,一切尽是那么美好;接下来就是夏天,酷暑烦躁,常起争执,烦恼苦闷;再来便是秋天,渐渐冷淡起来,感情陷入了死水,毫无生机;最后则是冬天,严寒澶烈,感情走到了冰点之下,最终无奈地结束这段感情。但众生情爱不会就此死亡还将继续下去,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辙;因为冬天之后,春天仍旧再来,依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爱欲之河。
信众:那世人不谈恋爱歧不更好?
佛陀: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怎么做皆由自己的心决定。
信众:假若人类都排除情欲不恋爱不结婚不组建家庭,那谁来繁延后代?没有后代那还有人类吗?如此世界歧不荒废了。
佛陀: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当您遇到心爱的人时,自然就会结婚;正如有人问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国家的经济怎么办?人类的延续又该如何?我回答对方:“您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忧天,好好照顾您自己来得更为重要。”
信众:情人究竟是什么人?
佛陀:情人是无条件度你的诸佛菩萨
那么修行之人该如何面对、处理自己与俗世爱情的关系
众人以为修行必须舍弃俗世,跑到深山老林里,不食人间烟火方能获得修行的成果。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可见世人对修行认识的失误太深。
佛法本来就存在于俗世,而脱离了俗世的修行,就如同要在空中建楼阁在水中捞月亮,是根本不可能的。爱情婚姻是俗世的一重要部分,修行人也活在俗世应直面这个课题。
许多人认为佛教是反对婚姻和爱情的,其实并不尽然,佛教徒是由四众弟子组成,除了出家人之外其余在家佛教徒都可以恋爱结婚。然而在家人修成正果的纵观古今大有人在并不输于出家众。佛教虽认为情欲是阻碍证道的障碍,但真正的修行者会竭尽全力破除这层障碍,功德圆满。为此佛教会站在众生的立场,随顺众生,并不绝然反对婚姻和爱情。
佛教认为爱情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的所需,是欲界众生所特有的本性。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所以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因而学佛并不一定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佛陀又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佛陀曾提醒他的弟子:“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同理与情人缠绵就是持著,享受情欲当时感到快乐,认为是幸福的源泉,其实这是苦,是坏苦。因为所有的一切乐持后面都有苦跟随,乐愈极苦愈甚,乐极生悲,不追求乐就无有苦。当被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时才会觉悟追求情欲之乐后必定生苦,从此出离情欲,则可避免以后无穷的苦。
无有魔哪有佛,无有魔考哪能成佛,烦恼即菩提。世俗间的一切情情欲欲、色声香味触种种诱惑无不是魔障,能激起你的贪嗔痴,拉你入苦海。但也是成佛做菩萨的增上缘,芸芸众生只有在情海欲水中游历一番才有觉悟的可能,当你在烦恼里摸爬滚打苦不堪言之时,就会去寻求解脱,从此走上修行之路,出三界超轮回,幸福的大门从此向你敞开。例如阿难如果不遭受摩登伽女之难,佛陀见机跟他开示,他能证得清净的法身吗?
当有人来问我:情人是什么人?
我回答说:情人是波询、是提婆达多,拉你入地狱;情人是弥陀、是观音势至送你去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