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七号,书香澜梦群听魏老师点评书友夏木遇见何夕的作品《兄弟情》。
主要内容是:
青山与永宏两个兄弟,一个愚笨,一个聪明。愚笨的青山勤奋,而且从小到大一直勤奋;聪明的永宏懒惰,爱耍小聪明,而且自始至终懒惰,耍小聪明。愚笨者因勤奋,道路越走越宽广。聪明者因懒惰,因奸滑最终走投无路。等他向青山求助时,已经悔之晚矣。兄弟二人,一个一好到底,一个一“坏”到底,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能够给人以磨练和启示的文风,这种文风往往不是那些平淡无奇、毫无波澜的文字所能比拟的。
我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因为只有那些起伏崎岖、曲折离奇的山峦才能够引得人们的兴致。
同样的道理,只有那些富于情感、深邃华美,能够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和感受的文字才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经典。
因此,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我们都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挖掘深层次的文本内含,才能真正体验到读书和写作的魅力所在。
魏老师说得好: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如果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那就是个大问题。
《兄弟情》一文看不出青山和永宏是兄弟。从小到大,成年后却各管各,互不影响,几乎没什么交集,永宏的存在好像只是为了证明青山的正确,或者只是为了证明勤能补拙。是与非,黑与白,强烈的对比。
这种文属于贴标签?这种贴标签写法是我们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
魏老师说,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决定式小说并不只是实现愿望,通常还会暗示角色在实现愿望的机会和某种行为准则之间所做的心理挣扎。
魏老师点评时指出:
文中的兄弟情在哪里?
青山为什么不可以有沮丧的时候,例如考研多次失败,面对世人的冷眼,就没有痛苦过,退缩过,甚至差点放弃?
因痛苦和退缩过而重新振作起来的青山,会不会更真实?他沮丧过,你沮丧过,我也沮丧过,人人都沮丧过
永宏为什么不可以有短暂的悔恨,尤其看到好兄弟青山的变化,看到一个笨人照样取得了成功,他会不会忽然瞧不起自己,甚至准备痛改前非,但最终却管不住自己,越发破罐子破摔?
上大学期间,青山与永宏谁更能得到美女的青睐?青山有没有令其动心的女孩?假如永宏如鱼得水,青山会不会羡慕?
还有,既然是兄弟,永宏还应该为青山自豪,跟别人吹嘘自家兄弟
魏老师点评犀利,但是却非常到位!简书上很难听到如此诚恳的意见。
二.学习《一地鸡毛》的写作技巧
尤其是当魏老师讲到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我曾经也看过。
不可否认,作者刘震云为了表现生活鸡毛蒜皮的琐事特意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凑,矛盾冲突表现得很明显。
小说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小林和妻子都是大学生,女儿还小,请了个保姆,钱少,豆腐便是他们家营养丰富而且吃得起的一道主菜。
小林每天早上六点去国营豆腐店排队买豆腐,七点钟必须到单位上班。
常常是眼看就轮到自己了,眼看着豆腐就在面前,一看表,时间到了,得赶紧去上班。
常常是排除的人不算很多,刚刚轮到小林,豆腐买完了。
因为买豆腐,小林甚至迟到过。今天小林运气好,顺利地买到了一斤多豆腐,可他忘记告诉保姆放冰箱,豆腐馊了。
为此小林老婆与保姆发生争执,保姆把责任推给小林,小林老婆又冲丈夫发火。
正在这时,负责管水表的老头来了。原来,小林老婆曾经试着用滴水的办法偷过两桶水,小林批评过老婆小心眼,为几分钱丢人现眼,保姆把这事告诉了隔壁的保姆。
老头的到来化解了豆腐危机,小林老婆只好偃旗息鼓。——是不是非常“鸡毛”?
后面发生的故事,孩子上幼儿园,妻子调动工作给人送饮料,小林老家来人,无一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然而正是围绕这些小事发生的矛盾冲突,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对大学生夫妇的窘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
小林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从买了一斤多豆腐馊了这一小事开始,被卷入了一系列越来越离奇的故事中。
这本小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了大农村小社会的可爱、可怜、可恨之处,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性的阴暗和自我心理的转化。
小说的开篇似乎是一个小小的描写,写的是小林买的豆腐发霉,这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是,这句话起到了一种渗透性的作用,以及为接下来的故事打下铺垫的作用。
从一斤多豆腐发霉开始,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小林也被逼得越来越乱了。
起的,魏老师说得对,日常生活中,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大家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困窘:父母孩子生病,需要求人帮忙,办事需要送礼,甚至被人误解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说出来却不是多大个事,甚至事后会感觉好笑,但这就是情,这就是趣。
琢磨刘震云如何设置情节,如何把一件小事放大来写,对我们的写作非常有用。
读完《一地鸡毛》,可以让我们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地同情,带来共情,引起我们共鸣。
我们会希望小林顺利解决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希望小林的妻子能够离家近一点……
三.衡量做人是否成功,学问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兄弟俩》如果是一篇小说,便是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现实的小说。
勤劳与勤奋常常是我们乐于歌颂的品质。但是倘若勤劳就能致富,那么中国最富裕的一部分人就应该是农民。
倘若勤奋便能成名成家,上北大清华的就应该是寒门子弟。
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教育资源最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在农村,不在县城,而是在一线城市。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底层人很难勤劳致富。
大家都同意,这种应该属于伪命题,普通人累死都不如王思聪生得好。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努力,可能会更穷。
农民起早贪黑,日晒雨淋,祖祖辈辈改变不了什么,小富靠勤,中富靠智,大富可能和运气有关吧。
魏老师的两个故事发人深省:
第一个故事:
我战友的弟弟晋北,中专毕业,谈到他的一个同学小唐,小唐恰好是我同学的弟弟。
晋北说,小唐上学最不用功,上课时不惹这个就惹那个,放学后就约了我跟他一起玩耍,谁知道他考上了北大。
知道为什么吗?晋北问,天赋!狗日的太聪明了。理解能力强,而且过目不忘。
这个是故事的前半部分,说明青山再怎么努力,就是比不过聪明的永宏。
得承认智商不一样。例如我,读过一学期初中,然后文革,然后当知青,当兵,当工人,当记者,但写作就是比好多人都厉害(这话是一点不夸张的。魏老师的厉害大家有目共睹。)
或多或少有一点点天赋。
故事结局:晋北情商极高,处世圆滑,参加工作后步步高升,任职期间利用权力读研读成了博士,后来当上了正厅级干部。
说到小唐时他很不屑:北大算什么,同学聚会时,他在我面前啥也不是!
不过这小子已经挂了,当上税务局长后胖得像一头猪。
在官本位社会,北大教授照样算不了什么,这个跟能力无关。
第二个故事:
我的好友夏先生乃四川师范大学高材生,谈起高考就后悔。
他蒙对了一道大题,考上了大学本科。大学毕业后洋洋得意地回金堂任教,却发现当年从初中考上中等师范学校的同学已经当上了副校长。
夏先生到现在仍是教师,他的那位同学早就是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了。
我有个学生也姓夏,教师出身,因播音特长调到电视台,无意中碰到他的一个特别捣蛋的学生,居然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成了千万富翁。
如此说来,情商较高的永宏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在别的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
完全可能用他的财富资助寒弟上学,改变他们的命运。衡量做人是否成功,学问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生活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去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纷纷报考街道办的公务员,甚至有女博士报考城管队员,说明了什么?
我工作的时候碰到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当时觉得很头疼,但是事过了之后感觉都不是什么事儿。
确实这些琐事写出来都很能丰富文本,但是怎么写精彩也是个学问!
四,创作小说的几点想法
小说创作需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对人物塑造的细节把握。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我们都必须注重人物性格、行为方式和对话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此外,场景描写也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独特场景、生动细致的叙述方式来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小说世界。
还有构思小说前需要提前规划好情节,避免出现贴标签之类的毛病,保持情节紧凑、流畅。
小说创作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具备敏感的观察力和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发现和思考,不断地拓展思想和视野。
同时,在选题和创作方式上也要保持开放和创新,以便以更加新颖的角度和故事角度吸引读者。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加强烈的阅读体验,并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