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南是个拖延症患者。拖延症患者这个词不知道怎么就火了起来,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陆小南也不例外,她把大作业拖到了截止日期前两天才开始着手做。陆小南一开始觉得,之前作业都那么简单,这次也不例外,即使看了题,陆小南也觉得自己可以一下午加一晚上完成。结果等陆小南星期一真正开始着手做的时候,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星期一上午陆小南在玩手机刷知乎,下午复习了大作业涉及的相关内容,晚上开始计算某个数据。让陆小南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数据花了她一个白天加两个晚上的时间。等她计算出来,已经是星期二的晚上9点了。而星期三的上午9点,就是这项大作业的课堂答辩。而完成了这个数据的计算,只能是算完成了整个作业的1/5。
陆小南的潜意识里早已决定了自己要熬夜,只不过她自己不知道。9点写完数据的时候,陆小南觉得自己10点就可以完成第一题,11点完成第二题。然而直到11点,第一题也只是做了一半。就这样一直熬到两点,陆小南才把要答辩的PPT内容给做了出来。
陆小南忘记带电脑回家,毕竟谁能想到回家过个年就再也回不去学校了呢。家里的车库倒是有一台电脑,这个车库被妈妈改装成了教室,之前都是妈妈在车库带学生上课,现在陆小南就去家里的车库用电脑写作业,半夜两点的车库,爸妈的电话催了一遍又一遍让她快点回家,陆小南心里也憋屈。
终于结束回家之后,陆小南用热水冲了脚,洗面奶洗把脸,换件睡衣就上床了,躺在床上的陆小南脑袋格外清醒。
第二天七点半的闹钟响了,陆小南赖了十分钟床,起来洗了个澡,去车库准备答辩了。答辩过程中老师疯狂打断,提出质疑,对于做错的部分,陆小南都认了,毕竟谁让自己没准备充分呢。陆小南觉得自己的展示糟糕透了,其他同学一定看出来她的内容有很多水分,一定会看不起她。
答辩结束,陆小南回家吃饭,熬过一夜的陆小南格外不想吃饭,更不想洗碗。吃完饭的陆小南躺在沙发上想小睡一会儿,但是陆小南睡不着,她的心脏砰砰跳得似乎比往常快,皮肤发红,头皮传来丝丝疼痛,脑袋上仿佛套了个紧箍咒,一直重复着要去洗碗要去洗碗。每次陆小南吃完饭不及时洗碗,爸妈都会骂她。这次虽然爸爸没回家,妈妈先睡午觉了,陆小南却神经质地从沙发上爬起来把碗洗了。等她洗完看到醒来的妈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做,但有人一直在鞭挞着你去做,一开始你是为了避免责骂而去做这件事情,后来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再后来,很可能也会这样去要求下一代,这样属于精神控制吗?陆小南内心充满疑惑。
陆小南喜欢一个人呆着,因为这样她就不需要面对人际关系的烦恼。根据陆小南的统计,她的百分之八十的社交生活都是痛苦。陆小南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内心的邪恶。在她心里,陆小南这个人是善良正直的,不会有嫉妒,虚荣这些负面情绪,就算别人邪恶,陆小南也不可能邪恶,陆小南永远不可能是那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