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某电视上做了一期节目,主题是孩子做家务该不该给钱,这个主题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孩子做家务,第二,是否应该奖励。孩子做家务大家似乎达成共识,即必需要做,关于孩子奖励却是正反两方各有道理,主要观点有这么两种,做家务是孩子的份内事,不必给钱。另一方则认为给钱能更好的鼓励孩子做家务。不管正方还是反方他们关注的焦点都是外在的奖励机制,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的需要这些奖励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最应该讨论的其实应该是孩子是否应该做家务,孩子做家务是为了什么?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目标,而不是奖励,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常见,例如,我们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较少的关注孩子是否学会了知识。
我们过多的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而较少的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多数是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是正常行为。
总结起来其实是我们过多的关注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较少的关注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造成本末倒置,事实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奖励是一种反馈机制,他是来帮助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的。
当我们在讨论一个事情的时候程序应该是这样的,第一、定目标;第二、行动;第三,反馈;第四,修正,持续行动。
当我们在讨论孩子做家务该不该给钱的程序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让孩子做家务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家里有一个整洁的环境,还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还是面子问题,还是……目标很多,你可以先找出你的目标。
假如目标是让家里有一个整洁的环境定为我们做家务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例如,如何让孩子打扫卫生,要不要先给孩子做一遍示范,或是买相关方面的书给孩子看,让孩子自己学习等。
第二步,开始行动,任何事情刚开始都不会做得很好,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孩子打扫得不干净,孩子讨厌做家务,因为能力,情绪等问题孩子可能会放弃,这是孩子给我们的反馈。
第三步就是反馈了,也就是节目的主题是否应该给钱奖励孩子,孩子做得好给孩子钱奖励只是一种反馈形式,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做家务,但是不同阶段,孩子做家务的表现形为是不同的,例如,刚开始做家务的时候,孩子会因为新鲜,或是能力不足、不习惯、讨厌做家务等原因做家务的时候反反复复,这时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表现,分清根本原因,做得不好是因为能力问题还是其它,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的要补充,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这里反馈的形式就很多啦,可以是给钱,也可以是给孩子一个拥抱,还可以是教孩子如何把家务做好,这里所有的反馈形式都应该围绕一个目标,即如何帮助孩子给家里一个整洁的环境。
第四,修正,持续行动,当你给予孩子的反馈产生作用后,孩子就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自己的行为,然后持续的做好家务。
所以一切的奖励机制,以及反馈都应该围绕目标来进行,脱离目标空谈奖励实际上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