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设计

(齐读)十六年前的回忆

师:(在“回忆”下面画上三角符号)注意看!你们知道该怎么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生:(齐读课题,“回忆”读成重音)

师:回忆谁?

生:回忆李大钊。

师:打开语文书,请把李大钊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课文题目的下方。(板书:李大钊)

生:(书写“李大钊”)

师:谁回忆?

生:李星华回忆。

师:请把李星华的名字也端端正正地写在题目的下方。(板书:李星华)

生:(书写“李星华”)

师:一起看黑板。李大钊和李星华是什么关系?

生:(齐答)父女关系。

师:李大钊是李星华的——

生:(齐答)父亲。

师:李星华是李大钊的——

生:(齐答)女儿。

师:课前,我请你们查过资料,对李大钊你有哪些了解?来,简单的汇报一下。

生: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师:非常好!继续交流。

生: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师:是的。继续。

生:他是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师:没错。孩子们,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资料,一起看。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是怎么评价李大钊的——

(课件出示)

李大钊同志是我真正的老师。

——毛泽东

李大钊同志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

——江泽民

李大钊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浩然正气。

——胡锦涛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习近平

师:毛泽东主席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论)

师:江泽民总书记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论)

师:胡锦涛总书记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论)

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论)

师:孩子们,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同志的评价。那么,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会这样评价李大钊同志呢?

2.结合时间,了解背景

师:让我们回到课题(在“十六年前”下面画上双横线),你们应该知道该怎么读。请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十六年前”读成重音)

师:“十六年前”是哪一年。

生:1927年。

师:(板书:1927年)回忆十六年前的又是哪一年?

生:1943年。

师:(板书:1943年)从1927年到1943年,过去了多少年?

生:16年。

师:课前,我也请你们查过资料,对1927年的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你们应该也有所了解。来,我们继续交流,每人只说一件。

生:1927年发生过秋收起义。

师:谁领导的?

生:毛泽东。

师:对,最后创建了什么根据地?

生:最后创建了……

师:没事,忘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好,继续交流。

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师:是的,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件谁来说?

生:1927年还发生了南昌起义。

师: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好,继续。

生:马日事变。

师:马日事变。那个叫许克祥的干了什么坏事,还记得吗?袭击当地的革命组织,大肆屠杀工会成员。还有吗?

生: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师:汪精卫发动反共政变,也是屠杀共产党人,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孩子们,这就是1927年的中国。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血腥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年。《十六年前的回忆》所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

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随着李星华的回忆走进1927年的李大钊。我们都知道,从1927年到1943年,过去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啊,192个月,5840个日子。李星华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非常清晰的。(板书:清晰的回忆)

师:我们先来看看她对时间节点的回忆。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李星华的回忆中清晰地记住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用双横线画下这些时间节点,然后把这些时间节点填到表格上。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李星华回忆的这些时间节点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请你从“李大钊”的角度,试着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这些事情。

三、聚焦人物,体会品格

1.扫描细节,形成印象

师:其实,清晰地留在李星华记忆中的不仅有时间节点,不仅有关键事件,还有李大钊的言行、李大钊的外貌、李大钊的神态。来,再一次扫描课文,找一找,对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回忆是不是同样非常清晰,就像在昨天。

2.锁定反常,阅读思考

师:为什么十六年前经历的外貌、神态、言行,李星华的回忆竟然如此清晰呢?有人说,这跟李大钊在当年的反常表现密切相关。什么是“反常表现”?比如,按照常态,李大钊的外貌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外貌却不是这样的,这就叫——

生:(齐答:反常表现)

3.反常神态,体会品格

师:孩子们,把笔都放下,抬头挺胸,立刻马上。刚才在静静的默读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李大钊身上很多的反常表现,是吗?是的。来,哪位孩子在第一个时间节点上发现了李大钊的反常表现?

4.反常言行,体会品格

师:这样的反常表现,给十六岁的李星华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好,这是你们在第一个时间节点找到的。有没有孩子在第二个时间节点,也找到了李大钊的反常表现?

四、透视反常,抵达精神

师:事实上,李大钊身上的反常表现又何止这几处。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反常神态,这样的反常外貌,这样的反常言行,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五、拓展资料,传承文脉

师:(背景音乐《红旗颂》响起)孩子们,这样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李大钊一个人的身上体现着,看——

(课件出示)

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的22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阵,夺取了红军长征又一次关键胜利。

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传承、继续发扬、继续光大!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板书:不朽的精神)

师:孩子们,这样的回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消失。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

(课件出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朗读)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齐读)留取丹心照汗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