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万同学
1、
王立铭的《生命是什么》更多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生命,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说“生命和智慧其实只是演化的产物”,他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生物演化不排斥死亡,甚至一些物种为了更好的发育、繁衍后代会主动选择于自身健康不利的遗传变异,这是我认为很有趣也是生命很神奇的地方,努力适应自然认真的活着,再繁衍下一代生命。
之前看过一句话,“我活着,只是因为我出生了”,平凡普通如我,就觉得很有道理,出生的生命,本能的选择活着。
至于敬畏生命,或许是惺惺相惜(用词不当,没想到合适的词),一个生命活着,所以也希望其他利益不相关的人和动物都活着,不想看到哪个物种灭绝,或者说害怕某个物种灭绝会影响到自己,但如果个体健康必须牺牲一些动物的生命,那人肯定也会选择自己健康的活着,就只能牺牲一些鸡鸭猪之类的小动物了,所以我觉得敬畏生命也许是有具体对象的。
2、
目前已经读完了这本书的一半,王立铭在书中提到“生命起源的三大要素为能量、遗传物质、细胞膜”,这句话对我们如何定义生命有较大参考价值。本周阅读的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下三个部分。
(一)书中提到氨基酸和核苷酸单体分子只有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组装在一起才能成为生命,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他还提到了另一批科学家的观点,即RNA分子在远古地球身兼两职:既能代替 DNA 存储遗传信息,又能代替蛋白质推动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这里可以看出,RNA、DNA等遗传物质在生命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RNA或者DNA这类遗传物质就是非生命呢?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生命的范围就可以缩小一部分。
(二)作者还提到一个疑问,单细胞生物既然能够独立生存,为什么如今地球上会有这么多的多细胞生物呢?他认为一个直接的原因是生命之间“吃”与“被吃”的较量。以小球藻为例,小球藻为了避免被鞭毛虫吃掉,会迅速演化出多细胞形态变成八细胞小球藻,这样一来其尺寸大大超过了它们一贯畏惧的天敌鞭毛虫,就逃过了被吃的命运,相应的某种生物要想吃到长大的小球藻,也要不断变大,这是多细胞生物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作者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讲述了癌症的由来。以细胞为个体而言,自由分裂和繁殖是其本能,但多细胞生物,要想个体细胞较大发挥其作用,各细胞之间就要有明确的分工,工作的负责工作,繁殖的负责繁殖,大部分细胞因此失去了繁殖的能力,只负责工作,而当部分细胞发生遗传突变且脱离身体的管控之后,进行疯狂繁殖时,癌症就出现了。
3、
目前看完了《生命是什么》这本书的前八章,这星期看到的内容更多的是作者对生命现象的解释,比如说条件反射、视觉、学习能力、求偶方式等等,作者在写到这些内容时,或记录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或提出自己的疑惑,有时也会涉及到一些目前还没有办法解释的生命现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人对生命现象的解释总是从表面到客观,虽然目前已经可以科学的解释一部分内容,但不得不说,了解的越多,所知道的未解之谜也更多。也许,这也是生命值得我们敬畏的地方。这星期阅读的“简单的刺激-反射模式”这部分我觉得很有趣。他认为这种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事先准备好预案,不至于临时抱佛脚。我理解的是这就是生命在自我演化中所保存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归根结底就是能更好的活下去。读完这一章,我还特意试了一下膝跳反应,莫名觉得很好玩,原来,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我却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也许在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多留意那些“理所当然”,才能发现更多奥秘。
4、
本周所读的内容中,一个设问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和看似柔弱的人之间,到底差了什么东西?答:一个简单的回答是“我”。由此本书引出了“自我意识”,在解释自我意识时,他提到美国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发明的镜子实验,黑猩猩能够意识到镜子里的自己,而猕猴却做不到这一点,很多动物更多的是将镜子里的自己当成小伙伴,而人类宝宝也基本是在一岁半左右才意识到“我”的存在,从“宝宝”到“我”的表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作者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许多复杂的情绪和思考能力的基础。”在之后作者又将自我意识同人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层联系起来,对自我意识进行了解释。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每一种现象都通过神经、细胞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是通过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很多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举动背后都蕴含着非常复杂的科学解释。
一直以来我接触的都是文史类的书籍,言之有理即可,而这次阅读我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大胆假设、实验论证,启发了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