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简友, 今天一起来探讨资产证券化的第三种方式,付通或者通付。
这个词也是忽悠级别的,字面上很难搞懂是什么鬼。
不过不用急,之前说过法律的背后原理就是生活,没什么难以了解的。上次,我们用购房作比喻,接着茬咱继续说。
还以购房为例,付通就是把购房人还来的款项通过银行付给投资者,除了,购房人还的钱外,另外货款时提供的担保物也会产生收益,这些收益将完全用来支付债券的本息,这像传递;
同时,200亿元债券和200亿元的贷款分别作为负债和资产留在银行的账面上,这像资撑债。
可见,付通是传递和资撑债两者的结合。由于贷款利率10%高于债券利率8%,正常情况下每年会有4亿元的利差,而银行按合同又不能将这4亿元挪作他用,如果长期累积,会造成资金的积压,所以付通类债券大都有不同的期限,分批到期,一般分为3—6批。
假设分为4批,第一批为20亿元,期限5年;第二批为30亿元,期限10年;第三批为40亿元,期限15年;第4批为110亿元,期限20年。
如此分批有助于减缓资金的积压。
由于每年有4亿元的累积,到第5年年末,已有20亿元,刚好清偿第一批到期的债券。
第6年开始,债券总额只有180亿元,每年利息为14.4亿元,从贷款收取的利息仍为20亿元,差额为5.6亿元,5年之中将积累28亿元,在偿付30亿元本金时银行需要补贴2亿元。
从第11年开始,债券余额为150亿元,每年利息为12亿元,与贷款的利息收入相差8亿元,5年之后,刚好支付第三批债券到期本金40亿元。
从第16年开始,债券余额为110亿元,每年利息为8.8亿元,与贷款利息收入相差11.2亿元,到第20年末,累积56亿元,同时贷款也已到期,购房人还来本金200亿元,总共256亿元,还掉110亿元的债券本金之后,剩余的145亿元作为银行的收入。
真是赚大了。
显然,这是一种简化的因而是不精确的计算,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
因为首先,购房人每月还贷数额固定,其中除了利息之外,还包含部分本金,所以每年向银行偿付的金额会远超过20亿元。相应地,经过精确的计算,前3批债券到期的数额也会超过20亿元、30亿元、40亿元。
债券退出越多,利息支出就越少。其次,银行每年的贷款利息收入其实也不到20亿元,因为随着购房人还贷的继续,贷款本金逐渐减少,固定支付中包含的本金越来越多,利息越来越少。所以银行实际赚到的利息也没有这么多。具体的数字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才能确定,我们在这里只讲明道理即可,不必纠结于精确的数字。
此外,分批也没有彻底解决资金积压的问题,因为在每批债券到期之前,仍然会有大量资金积压,银行会用这些积压的资金作短期投资,以充分利用资源。
付通的投资风险与资撑债大致相同,也是随着债券的收益而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