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孔子说:“有些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不受世间的污浊所染)隐居山林,行为怪异与众不同,后世的人会记述他们的事迹(传扬他们的名字),我不会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有些君子开始是遵守天道用中的标准,可是他们走到一半(可能遇到了人生的挫折)就荒废不遵守了,我不会像他们那样中途停止的。一个君子他遵守天道用中的标准,隐藏在世间(不被人尊崇)知道(自己终其一生不被理解的)命运也不后悔(选择遵守天道用中的标准),只有圣明的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修炼法则就是纠正错误直到细微的地方。凡夫的错误,你可以让他们明白,至于要求他们做到极致(一点错误也不犯),就算是圣明的人也有不知道怎么能做到(一点错误也不犯)。凡夫的行为不符合天道的用中标准,但是他们还会坚持做下去;假如你让他们必须行为符合天道的用中标准,就算是圣明的人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行为处处都符合天道的用中标准。天地万物的广大无边,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类别,对于自身之外的法则,总有体悟不到的地方(憾)。所以君子所说的大(天地万物的法则),天下的百姓很难接受得了(载);君子所说的小(天地万物的细微之处),天下的百姓很难体悟得到(破)。
诗经上说:“鸢鸟高飞冲破了云层,大鱼潜伏在万丈深渊里面”说的是我们应该上至天穹下到地渊,都要体察到。君子修行的法则,就是要从凡夫的日常行为出发,寻找这些行为发生发展的根源,达到极致的时候,最终发现是由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来决定的。
第一节首先引用孔子的人生道路的选择的言论,给我们区分了隐士,半途而废的君子,和真正的君子的人生道路选择,明确了要达到儒家的君子的标准,就是终其一生都要体察遵循天道用中的法则来为人处世以及生活。
第二节告诉我们,君子其实也是人,是由凡夫(夫妇)成长起来的,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能够体察到最细微的思想行为错误,然后纠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错误。这些错误就是偏离了天道用中的标准。
凡夫也是可以明了天道的法则的,只是没有完整深刻的了解天道法则罢了,他们可能囿于自己的一己之私利,忘掉,忽视了自己之外的天地万物。其实圣明的人一开始也是这样的,因为天地万物个体太过于广大了,人类只是作为天地间万物里一个有灵性物种,可以通过观察和体悟来理解天地万物个体,但是,受年龄,地域,时代的限制,总有观察体悟不到的地方。
所以,凡夫是君子修炼道路的起点,然后在人生道路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体悟与凡夫行为相关的法则,纠正自身所犯如凡夫一般的细微的偏离天道用中标准的错误,最后达到与天地万物同步用中的境界。这就是儒家中庸的最高标准。可以概括为:发端于凡夫,终点在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