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既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也要扎扎实实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作文操作方案,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展思维,作文训练的核心
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早就予以强调。孟子说,“心之观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写作活动,从动机萌发,到文章形成,整个构思行文过程就是思维活动过程。一篇好文,一席长谈可能让学生浮想联翩,家长,学生管理者班主任,老师,同学好友的言语行为也可能拨动学生的思想的琴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思想的源头清流潺潺?
首先是从“说”切入,培养学生的思辨习惯。课内给出固定的时间让他们高谈阔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沟通交流的体验,帮助学生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度”的议论讲理。通过热门的新闻进行辩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面对“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地思考,或者通过转换角度,逆向求解的方式展开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从情感、特点、用途、成语俗语、形态、动作、种类等几个方面进行联想后,做迁移训练:“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水”,你能否想到三个以上的主题 ?由此,学生想到了很多主题。1、水不但自己奋斗不息,还能推动别人前进;2、水,经常探求自己前进的方向;3、遇到障碍物时,水能发挥百倍力量;水遇到障碍物,会绕道而行,比喻人在生活中要机智灵活。4、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大度量。这样的练习就刺激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其次是给点哲思,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品读《论语》等国学名著对他们的思想会有很大启发;语文老师有点诗性情怀,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乐于沉浸精神追问,推荐学生读几本哲学、美学著作很有必要。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都是有趣的读物。从中华成语典故入手指导学生积累定会事半功倍。
学生思辨水平和架构论证层次结构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一课之功,很难一蹴而就,要在积淀上下功夫。学生见识积淀的土壤是他成长生活的环境,包括生活学习的环境、环境中的人、亲历亲为的每件事,都会潜移默化地丰富他的心灵、影响他的思想。
二、多读博览,作文训练的基础
夯实积累,丰富学生的审美品位。刘禹锡说过“文以识为宗。”缺乏了生活体验,阅读积淀,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找不到根基。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是的,素材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中也再一次提出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
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古人读书讲究精读、深思、轧录。精读可以就地取材,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手头那一本本试题、学典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阅读理解》部分很多选文都是哲思情彩俱佳的上乘之作,从追索作者的思想脉络、表达结构技巧的角度指导学生用心品读,应该有一举多得之妙。读书只有精读,伴之以深思和轧录,才能“破其卷而取其神”,从中获得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有的学生阅读量大,博闻今古,有的则读书少,见闻狭窄;有点习惯以读书看报作为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而有的则习惯于从网络电视上获取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积累的水平和取向上存在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想要提高写作积累的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他们的原有水平,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选择取向。当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我们还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学生在写作积累上表现的不同选择取向,虽能体现个性,但也会存在不足。比如有的学生阅读取向过于单一,只局限于自己狭窄的阅读兴趣上,有的学生则过“泛”,对什么都是浮光掠影。对于选择取向过于单一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拓展视野,丰富吸收渠道;而对于那些泛而不专的学生,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培养较持久的“兴趣点’。不同的选择取向可以互补优化,协调兼顾。
对于短效积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定向。即围绕既定的写作内容与写作任务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可以先去查找一些有关“爱心”方面的事例,以启发写作思路,拓展思维空间。二要定量。布置一篇写作,学生不可能为之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底需要查多少资料,学生心里又没个数,这时我们要在量上给予一定的把握,让学生心里有底,不至于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
三、词意并重,作文训练的原则
“词”又称“义”,即辞章,“意”又称“道”,即思想。作文应该以“意”为主,以“道”为根本。但是好的“意”和正确的“道”必须用恰当的“词”和好的“义”表达出来。其实,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写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提倡文道统一。
叶圣陶: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首先让语句生动起来。当我们读到名著中精彩的篇章,时文中美妙的语段,诗词中动人佳句时,常常为之叹服,细细品味,深深思索这其中的奥妙。把自己的习作与名篇佳作对照,总结修改文章的方法,会见成效。
善用修辞。精美的文章中多用修辞;高明的作家,无不是善用修辞的能手。用比喻、拟人,可以使干瘪的句子生动形象起来。例如(1)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2)母亲的话象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使句子气势贯通,增强句子的表达效。
再如(3)何等动人的一页又页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是空谷幽兰,是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句话是作家徐迟面对陈景润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所用的草纸而发出的由衷的赞叹。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不仅气势连贯,简直是奇妙的文学语言,极富感染力。
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可以使句子精炼,富有表现力。又如(4)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阅历丰富,胸中自有丘壑。(5)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善于使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夸张”的修辞方法,浪漫主义作家特别钟爱。李白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非夸张的手法是难以达到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的。总之,修辞方法很多,各有各的妙用,不一而举。
其次讲求句式的变化,可以使句子由呆板变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例如(6)杭州的春天是美丽的,瑞士的夏天也是美妙的,济南的秋天是凉爽的。(7)上帝把美丽的春天留给杭州,将艺术的夏天赐给瑞士,而把凉爽的秋天送给济南。
最后增加修饰成分,使原本干瘪的句子变得丰满而有韵味。对一个人来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对一个语句来说,修饰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8)儿 时的我在不知书为何物的时候,竟会被那纸订成的书所吸引。(9)儿时的我在呀呀学语尚不知书为何物的时候,竟会被那印满美丽的汉字、用一张张浸满墨香的纸订成的书所吸引。
下笔千言,源于思考。下笔之前,学生要学会准确审题,找到最恰当的立意和中心,之后就得寻找素材,构思文章的整体布局。作文写作不要重复,不要老踩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脚印去走:走自己的路,不要老踩一个脚印。好文章因为它有了鲜明的个性具有了创新而显得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些文采飞扬,摇曳多姿,人见人爱的文章,是“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笔下文采飞扬,必须广采博学增加语言积累:向生活学习,向美文学习,多做课外摘抄,多记诵诗词歌赋。希望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抒发心声,把写作作为愉快的事情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