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一件事,我们四个朋友凑在一起瞎聊。刚开始我不发话,我的脾气是后发制人,其实就是不擅长带话题,就由他们三先说着。听着听着,我发现自个儿耳朵痒起来,怎么感觉话头儿总在半空中飘,死活不落地,不沉底,不往点子上去啊?!每个人不敢把自己的观点拍在桌子上。
大家的主要争论点其实是: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手段还是最终目的。你是以养育一个有爱的人为目的,还是只是以爱作为孩子内心的力量来源,用这个力量去取得在世的功成名就?
他们有的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技巧,既不能伤害他也不能没有原则和边界,不然要么形成心理阴影,要么孩子依赖大人能力变差。
有的说:是啊!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长大才会有幸福感……
有的说:太过依赖大人长大后会成为窝囊废。
痒得实在不行,我壮士一怒出马了!开始大放阙词。
以下就是我的叨叨内容:我觉得想和大家讨论个问题,就是我们最终希望把孩子养成个什么样的人,这点特别重要。我们都说要他心理健康,然后有能力,那么我们的出发点究竟是把他的爱心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爱心当成一个跳板,一个达成成功的要素和方法途径,一个跳板?现代有很多育儿理念,还有派系之分。我觉得这个养育目的就是一根红线,贯穿渗入到各个派系的具体育儿方法上去,最终潜移默化影响到整体效果,也就是孩子最终被塑造出来的结果。那么你们认为作为人应该更看重哪一方面?
除了有一位朋友指出这两者并不矛盾之外,其他人没有主张。而这位朋友也没有说清楚怎么个不矛盾法。
话题匆匆带过,不敢说。没人接招了。结果我发现自己像个傻子一样被自己的阙词推到海面,赤身裸体地露出水。感觉还疯疯癫癫的,好像我随时都是一脑子的推理想法,但其实我只是不能容忍话题没被讨论到实质部分,只是抓取了其中的最底层的观点分际。
这让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书《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其中就提到,东方人因为内敛不事张扬的文化传统,大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批判性思维能力差,提不出有见解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大家不敢说不同意见。因为杀伤力太大,这个人情成本很高啊!
反驳一个人的观点时常就会被理解为批判一个人本身。再这样的潜意识认知心理环境中,大家当然都不敢说什么了。
又让我想到拆书帮的事,大家拆解完毕都要接受观察家以及学习者的意见建议。上次正好就有位新来的学习者提到这种“虽然否定但不伤害正能量的氛围,感觉大家对批驳已经很泰然”。在这个场合,大家是开放坦然的。
又让我想到《六顶思考帽》中的方法,把反对、支持、积极、消极等分开来说,大家统一说,这样就像给尖锐突兀的意见镶了边框,并且在专业的场合就更不显得个人化了。
那么,就我的事例,发现大家确实没有这样坦然表达的安全感,因此显得我一个人很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