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嘉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活动上,马云以2932.5万元的成交价,拍下了潘天寿精品力作《午睡》,并打算将作品名改为《天猫》,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其实,早在2015嘉德举办的“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上,潘天寿代表作《鹰石山花图》,就以2.43亿元的成交价创下了新高。
以上两次拍卖纪录,足见潘天寿绘画作品的价值所在。
那么,潘天寿是何许人?其画作为何能拍出如此“天价”?
人民网曾如此评价: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追求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这段话足以说明,潘天寿的一生,几乎都贡献给了中国传统绘画事业;是中国近现代当之无愧的“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
因此,人们将潘老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审美,以及东西方美术的交融、不同绘画科目的教学等相关问题,潘老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中,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可以说,此书虽小,但内容精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小书”。
本书既让我们领略了,潘老画作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大气磅礴;又让我们窥见了,潘老借古开今,引领中国传统绘画蓬勃发展——在学术上兼容并包;在艺术风格上坚决捍卫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美术教育上,积极探索,撷东西方绘画之长,实践求新,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一、什么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风格?
潘老说:“风格二字,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常用于文学艺术方面,一般是指文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互不相同的风情、格调、趣味等特征。”
不难看出,风格是相比较而存在。
所谓“风格迥异”,又该如何体现?
在技法上,中国绘画主要有白描、工笔重彩、兼工带写、水墨大写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而且,不同的作者,还有着“雄浑、清丽、简括、细密、稚拙、潇洒”等风格的体现。
因此,相比于西方绘画浓厚热烈的风格,中国绘画不仅追求“形似”,还通过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意、韵兼具的艺术形式,突显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
例如,潘老为我们阐述了形成绘画风格的不同因素:
地理气候关系:不同地理气候,产生不同的风格。
好比我国黄河以北,天气寒冷,多重山旷野,山石之轮廓严明刚劲,形成了苍劲的水墨山水画派;而我们长江以南,气候温和,多草木葱郁,烟云变幻,最终形成了南派山水画系统。
风俗习惯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特点,是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比如,古希腊人民强壮好武,崇尚健美体格,故而形成了古希腊雕刻的空前成就。
历史传统关系:艺术风格离不开历史传统辗转延续的影响。
中国绘画采用“线条来表现对象的一切形象”,这是最为概括的一种方法,适合东方民族的审美风格;并且,中国传统绘画还结合了文史、诗词、书法、篆刻等,是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民族性格关系:民族性格各有特点。
例如,西方民族奔放热情,东方民族平和内敛;这种差异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风格上,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比如,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天气寒冷,民族热爱骑射,性格粗犷,体质强壮;长江以南,民族性格细致文静。我们可从诗歌中发现端倪,如出自塞北的《敕勒歌》《易水歌》,慷慨激昂;而出自江南的《归风关远操》《江南弄》,情韵缠绵。
工具材料关系:油画颜料,浓厚而不流动,与水彩、水墨的清新不同;油画布,与水彩纸、绢帛、宣纸的性质完全两样;笔具,不同绘画选用不同笔具。因此,不同工具,自然就有不同的技法讲究。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就是充分发挥了毛笔等工具性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艺术上的风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了地理、民族、历史等多种因素在文艺形式上的综合反映,也是经受得起历史考验,为各族人民所喜爱的。
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
潘老在艺术形式上,提倡百花齐放,具有健康进步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风格,才能满足人类对精神食粮的需求。
所以,就存在着大系统、大派别之间的区别,以及创作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世界绘画可分东西两大系统。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东方绘画系统的代表。
严格来说,西方绘画其实就是欧洲系统,后由欧洲移植于美洲诸地;东方绘画,就是亚洲系统,以印度和中国为主,包括日本、越南、朝鲜、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诸地。
西方绘画到文艺复兴时期,逐步结合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形成了西方绘画的新方向,从而成立了西方的独立系统,并与东方绘画系统并立于世;在东方绘画系统中,中国绘画的水平为最高。
其次,系统与系统之间,可各取其长,而不可失了原则。东西两大系统画派,可谓是各有“至高成就”,两者之间可互取所长,但要与各自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谐调;而且,在相互学习中加以实证研究,否则不但不能提高自身水平,反而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就是,要注意小系统风格、个人风格与大系统民族风格之间的关系。
比如,东方绘画系统可分为中国风格、日本风格、印度风格等。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之下,历史上又有南、北宗、浙派、吴派、江西派、扬州派等许多不同的风格派别。
南宗有黄、王、倪、吴四大家;北宗水墨苍劲派下,有马远、夏珪、戴文进、吴小仙、蓝瑛等;扬州派有郑板桥、李复堂、金冬心、罗两峰、高南阜、华新罗等;以及上海派有任伯年、吴昌硕等。
不难看出,这些艺术家虽各有不同,但仍有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而众多派别风格中的共同之处,又形成了大系统的民族风格。
由此可见,要创造独特的风格,并非易事。
吴昌硕曾说:“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这说明了,画家要创立自己独特风格,并不是偶然而得,更不是随便承袭而来。
因此,潘老指出,所谓独特的风格:
一要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民族风格。
二要不同于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创意。
三要经得起社会评判和历史考验,而非一时的哗众取宠。
三、有特点,方为绘画艺术之灵魂
潘老将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所表现的技法形式,进行了比较。
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事实上,不论是技法还是艺术风格,中国绘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之神情气势。
所以,中国绘画,不仅要“捉形”,还要兼具“气、韵、神”的灵动,这就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才能达到艺术表现的最佳水准。
潘老为此总结了七个方面的艺术表现特点:
1、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表现一切形体。
主要通过点、面、线的方式,进行零碎处理、模糊平面、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可捉之形,并划分形之界线,是为最明确、概括之法。然西方绘画的传统技法风格,主要是以光线明暗,来显示物体的形象,结合面来表现形体。
2、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
中国画作根据人的观看习惯来处理画面,主体力求清楚、明确、突出;次体连同背景尽量减略舍弃,直至代之大片的空白。而非像西方绘画那样面面俱到,有时会减弱主体之亮点,便是求全反而不全。
比如画梅花,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功夫就在于这两三枝梅花。
再比如,黄宾虹的《水墨山水》,一眼望去“黑压压一片”;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在满片黑之中,房子和人物却是非常明亮,四周留有空白,使人轮廓分明,令人与房子呈现出空灵之感。
3、颜色尽量应用明豁对比,且以黑色为主。
《周礼.考工记》有言:“设色之工;画缋钟筐㡛……画缋之事,什五色,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玄与黄相次。”从中可以看出,这种配色之法,是有着明快对比的特点。
中国画家对于颜色的运用,遵循着明快对比原理,只要配合得宜,并不死守所绘对象的实际色彩。
4、符合观众的欣赏要求处理明暗。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有石分三面的定论,三面是指阴阳面与侧面,阴阳就是指明暗。如主体之物要画得浓,客体之物要画得淡些;前面之物要画得浓,后面之物要画得淡些;如此,便是渭泾分明,层次有别了。
5、要合于观众的欣赏要求处理透视。
中国绘画打破焦点透视的限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成。好比《清明上河图》,画家犹如插翼沿着汴州河头缓缓飞行,将整个繁华的城市街景呈现在画笔上。这种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上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
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是从一个不动的视点出发,固然能将对象画得更准确、更严密、更真实,但真实并非艺术的终极目的。
6、尽量追求动力的精神气势。
中国绘画特别注重表现对象的神情气韵。因而在构图、形象动态、线条运用、用墨设色等方面,着重于气的承接连贯和势的动向转折,突显“气要盛、势要旺”的特点。
7、题款和钤印,为中国绘画独有之美。
中国绘画熔读书画印于一身,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绘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
四、结语
潘天寿老先生通过《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提醒我们——“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其实是一种认知谬误,是需要美术教育者和学生都审慎思考的事。
因此,在中国绘画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潘老主张不用“素描”的名称,他建议中国画系学生既要学一点西洋素描之“写实”,也要防止自己陷入“追求神而丢了形”的误区。
不得不说,一本“大家小书”,潘老言简意赅地对东西方绘画在历史、风格上不同特点的阐析,以及对中国绘画的教育建议,让我们犹如置身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师课堂中,聆听教诲。
愿中国传统绘画代代相承,不负潘老所愿,在新时代里,保持“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的精神:继往开来启新程,砥砺前行铸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