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就像在溺水的时候你用尽全力拼命的探出头来,而岸边人却用竹竿把你往水里按以求快感。那种溺水者的绝望和奔溃确是无法感受的。有希望不如没有希望。无声的悲剧,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生死场触目惊心的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乡村社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无知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萧红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军,踏进了中国的村庄、田野。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村庄里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往日静穆的村庄,尸骸遍野,一片呻吟,这“死”场的恐惧撕裂着人们的心。于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们宣誓的日子,气氛很悲怆,那种抗战到底的决心十分坚决。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诠释生命的悲凉,让我感到了“死去”的沉重。
在《生死场》中,“打鱼村最美丽也最温和的女人月英”患了瘫病以后,她由原来的美丽形象变得“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的骨架炕上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当王婆为她擦身时,竟掉下一些蠕动的小蛆虫。月英的悲惨遭遇,让人不寒而粟。可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月英的丈夫冷酷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心寒。他起初也还是尽点责任,但见她快死了,竟有砖依住她,于是,排泄物淹浸了那座小小的骨盘,发出难忍的气味。女性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只是他们繁衍的工具,是发泄他们性欲的场所,他们不会关系她们是否愿意。在男性眼中,女人只能是丈夫的工具和奴隶,男人在女人们身上榨取着青春的容颜、性欲的满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却从未把他们当做自己一辈人的爱人去对待。爱情已经在他们的世界中缺失,女性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符号,没有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必然会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生育是女性在劫难逃的生死场。在对五姑姑的姐姐生产过程中,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无比鲜明。产妇已经不能坐稳,在卷起了席子的草上爬行;而接生婆说会“压柴”,就把柴草卷起让产妇在扬起的土炕上爬行。产妇在生产中,由黄昏到天亮,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产妇不但没有得到家人的照顾,家人反而已经开始预备葬衣。而她的丈夫,这时刻借酒装疯,将长烟袋扔向产妇,还将一大盆水泼向她。“大肚子的女人仍涨着肚皮,带着满身冷水无语的坐在那里,几乎一动不动。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产婆强推着她走走,“她的腿颤颤得可怜。患者病的马一般,倒了下来”就在大家都认为她必死无疑、拖着她站起来时,孩子掉了下来。女性没有感受到孩子出生的喜悦,只有无尽的悲凉。生育本是人类最崇高、最圣洁的创造性行为,但在《生死场》中却成为女性苦难之源,血光与死亡昭示着女人所经受的是不可逃遁的无价值的生命 浩劫,已经失去了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生产。女性的人格和尊严被践踏得一塌糊涂。
萧红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与思考。试图用她的笔墨,唤醒沉睡中的女性们,希望他们觉醒,用自己行为反抗社会的不公平,反抗男权主义,封建男权文化是女性解放的最大障碍,只有破解封建男权文化,摆脱对男性的隐形崇拜,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现在的社会更需要女性的独立意识,只有自我的独立才能换得真正的自由。而在萧红的笔下生是死的报应,死是生的赎罪。黑暗一片,虽然也有着反抗的意识,但终究是少部分,终究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