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里写,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英文环境,要多刺激,现在多流行的各种绘本,各种磨耳朵的英语书。碰到了好的资源,一通下载,生怕落人之后,输在起跑线上。原来我笃定的,“学英语嘛,吃透新概念四册书就行了!”已经樯橹灰飞烟灭,现实让人多焦虑啊,看看周围的人,从娘胎就开始听纯正伦敦音,出来就磨耳朵,一天不落,而且磨耳朵的材料天天换都不重样,相比之下,相形见绌。怎么办?现在开始补呗。
下面开始“专家说”。(勤能补拙,上网查各种专家的英语启蒙理论,去粗取精概括如下)
1.语言学习的年龄
虽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功夫,啥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是还是越早开始越好!
学前期的孩子对语音和语言结构都更敏感,小学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里增强,理性分析和理解能力更好。
所以,对于启蒙来说,有趣的内容排在第一位。
但是用力太猛也是不行的,几个月之内高频率,高密度地听各种材料,只会让家长,孩子都精疲力尽。譬如我家,因为有感于落后太多,我找大量的儿歌给她听,她一开始听材料还会闻歌起舞,后面听得多了,就变成她搭积木的背景音乐了,多放几遍,她都会皱着眉头摇摇手,我坐旁边都嫌吵了。
虽说“随时接触着”,“有一个英语环境”,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是这个度确实很难把握,接触少了吧,刺激不够,多了吧,又麻木了,起不到效果。
2、语言环境
被教育说,用英语和小孩子对话,让她有一个英语环境,有木有?
这里插播“非专家”说的一段话——她觉得你很奇怪,好不好!她无限嫌弃的表情来看,内心独白是“说鸟语的家伙,你在说什么!”
专家说:小孩对爸妈的依恋还是很强的,爸妈突然用非母语同她说话,对她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相当于打破了一种熟悉感,不再是那个熟悉的,照顾你的妈妈,学英语自然不能以牺牲亲情和依恋感为代价。
那可如何是好?
见缝插针!你得像一只守株待兔的猎人一样,随时关注她兴致好的时候,插播一句符合当时情景的英文,内容得有趣,用趣味抵消陌生感,关键要让孩子听到英语的时候开心。
其次,还得好好练练自己的口语了,要说出符合文化的地道的语句,发音也要准确,别误人子弟了。平时就得好好做做功课,确保给孩子输入的英语素材真实,有意义。
真实就是要符合生活情景,与孩子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原来我也不理解,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小孩子怎么那么兴致盎然,他们对于生活里最细小的,用筷子吃饭,用勺子舀汤,扫地的扫把,拖把,都觉得玩意甚浓,甚至你上厕所,她也跟着去,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可以在旁边笑出声来,就把英语融入这样琐碎的生活里去吧!
有意义就是让孩子觉得说出来的英语是表达的工具,而不是为说而说。就像母语一样,说出来是为了表达,而不是像我们中学课本一样,为了一些句式硬要编出一篇课文,“这是什么,这是桌子,那是什么,那是书”。让从她嘴里蹦出来的英文单词也像中文词一样,要么表达需求,要么表达感受。
吃颗定心丸:输入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输出,不能急着逼着孩子往外冒英文,正常的情况,学外语有个沉默期,就是只进不出的阶段。培养对语音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兴趣是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