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
【释名】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穴在眼睛下方,故名。
【异名】鼷穴、面髎、溪穴。
【经属】足阳明胃经。为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定位解剖】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图007)。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面神经肌支,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
【功用主治】疏风明目,祛邪通络。主治眼睑脶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等。
【刺灸法】正坐,两目正视,瞳孔直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直刺,嘱患者眼向上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缓缓刺入0.5-1寸,不宜过深。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不可灸。
【临床应用】
1.近视
李某某,女,14岁。视力减退2年,未配戴过眼镜,无遗传因素。于1968年8月10日来我院针刺治疗。检查:视力左0.5,右0.6。屈光度数左-0.50球:右-0.50球。眼底:双眼底正常。诊断为双眼单纯近视。针承泣透睛明,针第2次后,视力双0.6。针第5次后,视力左0.6,右0.7。针第10次后,视力双0.8。针第20次后,视力左1,0,右1.2。针第26次后,视力左1.2,右1.5。针后1年随访,视力双1.2。2年随访,视力左1.0,右
治疗对象:年龄在20岁以下;治疗前检查,远视力不足1.0,而近视力正常者;治疗前屈光度检查在一3.0以下者。
治疗方法:用1.5寸(30号)的毫针从承泣穴进针,以30度角向睛明方向斜刺,约刺入1寸左右,待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留针5分钟。针刺手法要轻,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用棉球压迫局部1-2分钟,以免出血。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徐笨人,等.黑龙江中医药.1982;(2):35.〕
【备注】承泣穴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针刺时应嘱病人取仰卧位或仰靠位,医者一手抵住眼球使其上移,一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直刺0.3-0.5寸,可作小幅度捻转,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出针后应用干棉球压迫穴位1分钟,以防出血。如有出血,应压迫穴位3-5分钟,出血后局部甚至整个眼球都会留下青紫,约1-2周后自行消散。
2.眼睑跳动
张某,男,37岁。1963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左眼睑跳动,呈持续性不间断的蹦跳,有时蹦跳伴有严重头痛、心烦,已1个多月,经治疗无效。眼科检查:VD=1.2,Vs=1.2,眶周围无红肿,左眼睑呈有节律性不间断的跳动,按压不痛,眼球运动正常,角膜透明,其他亦无异常所见。诊断:“左眼睑震颤”,因无特效药物及治疗方法,故转针灸科用针灸治疗。中医检查:左眼皮跳动频数,振跳时牵动眉际,有节奏性,跳动规则。舌质红,舌苔微黄腻,脉弦数。中医认为是由于身体虚弱,偶受风邪侵袭所致。治宜疏风活络。治疗方法:取承泣、攒竹穴,用捻转泻法,针刺得气后,承泣穴的针感可向下放射到下唇部(承浆穴处):攒竹穴的针感可传导至眼内,留针1小时。出针后,左眼睑停止跳痛,自觉有轻快感。第2天复诊时,自诉已愈,无任何不适。恐其再发,又针治1次,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佟玉杰.黑龙江中医药.1965;(2):16.〕
�S<3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