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教育案例

2019年2月5日,星期二

除夕开饭之前,坐在一张椅子上为大家盛汤。

LC过来跟我说:“这是我坐的椅子。”

我问他:“我现在需要在这里坐一会儿,可以吗?”他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他去搬来一张椅子,放在桌子的另一边。然后请我去坐那张椅子。

我马上鼓励他:“你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真棒!”他开心地笑了。

刚坐下,TT却说:“你挡住我看电视了。”我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LC想了想,指着他的对面说:“你可以坐到那边去。”

“这个办法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坐在合适的位置上。”

LC只有四岁。可是,当我给予他选择的权利,他的内心做出了恰当的选择。

当我用提问给予他解决问题的机会,他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处理了两个小麻烦。

——教育孩子从相信孩子开始。

2019年2月6日,星期三

年初一和年初二,我抢着盛饭。一边盛一边问孩子们:“可以帮我把碗拿过来吗?可以帮忙把饭端到饭桌上吗?”孩子们都很乐意。

四岁的LC刚过来要帮忙,奶奶急忙冲过来,想替他端饭。我谢绝了奶奶的帮忙。

看到六岁的JT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碗,我没有批评或指责,而是马上示范,教她安全正确的端碗方法。旁边的TT和LC也立刻学会了。

孩子们把饭都端到桌上后,我带着赞许的眼神笑着说:“谢谢你们帮忙!”孩子们的眼里和脸上都焕发出光彩。

当我们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同时提供细致的指导,帮助他们做到、做好,然后给予肯定,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从而增强自信。

可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做家务呢?

第一个原因,也许是太爱孩子,不舍得累着孩子,或者担心孩子受伤。

但是,孩子从父母长辈的包办代替中,也许会得到一个结论:“我是个没用的人,我做什么事,大人都不放心。”

第二个原因,也许是怕麻烦。因为教孩子做一件事需要方法和耐心,自己做则更简单、更快速。

只是,孩子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不仅能力得不到锻炼,自信心也会不断被削弱,从而变得自卑胆怯。

2019年2月7日,星期四

年初二晚上,太婆闻到一股焦味,发觉祭祖的蜡烛里有一根熄灭了,一边嘀咕:“为什么会灭呢?”一边将它点着。

过了一会儿,听到太婆大喝一声,我吓了一跳:“出了什么事?”

太婆告诉我:"TT去吹蜡烛!刚才那支肯定也是她吹灭的!”看得出来,太婆非常生气。

可是,被大声呼喝后因为恐惧而逃跑的TT,是否理解太婆为何如此生气?——答案是否定的。

TT为什么会去吹蜡烛?

我想:也许是因为孩子以前吹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时,她得到的是掌声和欢呼声。她并不知道这两种蜡烛有什么不同。

每年的新年、清明节和鬼节,中国传统的家庭都会进行祭祖活动。当父母无法清晰地跟孩子讲清楚那些隐性的文化或道理,可以借用电影、绘本、故事等资源进行家庭教育。

比如,电影《寻梦环游记》就可以帮助孩子明白祭祖及其仪式的意义。

比命令更好的是选择;

比包办更好的是尝试;

比指责更好的是解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