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40,在工作的时候,突然有种力不从心,叫做“上有老,下有小”
今天,孩子生病了
明天,父母要去医院了
后天,自己累倒了
现在,才由衷的体会到一句老话的魅力:“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句老话,在我看来就是心灵鸡汤,带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动机强化(励志)作用,内容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者行动指向的一句话而已。为什么在我听到它的时候,没有即刻努力呢?因为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没有方法论,落不了地啊。
认识了很多人,也看到童年的伙伴成年之后的发展。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差距其实很小,所谓聪明的人,其实也就在一个阶段的厉害,是否名校毕业,不重要;是否读到博士,不重要;如何持续的厉害,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的底层认知。
李善友教授说:“我说的都是错的。”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马云说:“自己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人。”
雷军说:“自己只是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我发现,周边很多人,当了解到新的事物的时候,都会说:“这个看起来不错,但是。。。。”这句话的背后含义就是,你讲的对,我也都知道,但是,这不适合我。而厉害的人,他们永远都保持着好奇心,所谓“有点意思”,他们的思维是成长型思维,他们的人设是开放型的,愿意接受一切“有意思”的事情。
约哈里窗在很多的课程上都有展示,其中最被大家忽视的就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盲区,恰恰是盲区成为了我们认知的边界,让我们一点点走向“自以为是”。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路,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不是一个人学习,而是和这个领域顶尖的专家去学习。
这个快速迭代变化的时代,也让我对整个教育的局面,忧心忡忡。
因为有了IPAD,有了网络,我家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很多字,然而,小学的时候,我们依然在死记硬背的路上,以及题海战术的加持,以后,人类可能不用写字,只需要打字就可以了。我们的教育系统落后了,现在的自媒体运营团队、机器人AI智能团队,大学里并没有对应的课程去教,我们需要更新换代。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并不担心,他们是否名校毕业,也不担心,他们的成绩;我担心的是,他们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
我想,未来的人才,一定是这样的:
1、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保持一颗好奇心,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并不会去控制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一旦他们特别想要学习的时候,我会给予极大的支持,让他们对于学习产生兴趣,找到自己未来可以做的事情。
2、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校里面常常让孩子获取知识和答案,老师不需要孩子有太多的问题,有时候问题太多,老师反而应接不暇。在家里,我更希望,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正如他们3岁的时候,常常会问我为什么,我希望,这个问题一直保持到他们年长甚至年老,带着问题,保持一颗好奇心。
3、适应力强,成为国际性人才
很多优秀的人,都是去国外转了一圈,回到国内之后,对于中文以及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艺术家木心、作家陈丹青、包括企业家马云、现在很火的新零售模式名创优品的叶国富,都是去了国外,开了天眼,回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按照现在世界的数据,日本的平均年龄是45岁,中国是37岁,印度是27岁,非洲国家大概在17岁左右,我们“一带一路”的政策开启之后,发展快的国家可能是我们的邻居们,所以,等到我们孩子长大的时候,世界的格局又会有不同的发展,在美英读书、中国就业、亚洲创业的机会,或许正等着他们。这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它的到来!
为了培养出来这样优秀的人才,我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奔跑!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不早不晚,正正好好,愿我的孩子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满腔热忱去展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