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复看了一遍电影「午夜巴黎」。我很喜欢开篇的前两分钟,导演并不急着展开故事情节,却先好似放幻灯片一般地展示出巴黎各个角落的景致,名胜古迹是必不可少的,街角小巷也是有的,再和着舒缓慵懒的萨克斯风,不露声响地就将我们带进了巴黎。初看这片子时我还没在法国生活过,当时只是看个好玩,品不出太多什么来。再后来又看过几次,加之我法国的留学经历,一次就比一次感触深了。现今这次,看着那一幅幅从眼前跳过的巴黎掠影,我除却感觉到美之外,在这些处的回忆也从脑袋里一一对应着闪现,2分钟看下来,已然在脑袋里先播放了一部我自己主演的电影了。
言归正传,说回这电影。男主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情节的好莱坞编剧,他十分向往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机缘巧合,每每午夜过后他都会被一辆老爷车拉回到二十年代,在那里他遇到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达利……各种极富盛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都聚集在巴黎,这令他极为欢喜和疯狂。穿越时男主还迷恋上一位绝色女子,可她却偏偏是痴迷十九世纪的la belle époque(美丽年代)。一次偶然,二人搭乘上驶向十九世纪的马车,见到了高更、德加、罗特列克。女子欣喜若狂地与这些名人攀谈,可对于十九世纪的他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才是最为辉煌和令人神往的。男主意识到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于是决定不再穿越,回归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是在片尾,男主要离开了,女子却想要留在十九世纪,她的理由是“现实是很乏味的。” 而她口中这乏味的现实,正是男主魂牵梦绕的,被他称作“黄金时代”的二十年代。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也同男主一样忽然醒悟到好像人性就是这么不易满足吧,眼下的生活永远觉不出好来;又或许是我们将那些个不曾经历的时期想的过于美好,以致盖过了那些必不可少的乏味无趣。
幼儿时期想着快快长大,就可以满地乱跑不用在襁褓里婴儿车里禁锢着。学生时期觉得很辛苦,父母老师教管着,学业任务压着,没个独立自由可言,想着上了大学,一切束缚便都没了,还会有一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感,那时候对于大学生活的向往是极为迫切的了,感觉一天过得有两天长,高考日子迟迟也不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发现一切根本不如想的美好,该有的学习任务也没减多少,自由倒是有了些,但同时自己操心的事情也加多了。随后又眼瞧着有些出了国留学的同学生活丰富多彩,加之对浪漫的法国万分向往,就便想着快快结束这大学生活,让我那去浪漫国度走上一遭。但真到了法国生活起来,就跟先前心之所想的大相径庭了。生活起居需自己打理,专业课需比上大学的时候还要努力上心,各种各样的繁杂琐事接踵而至,没一刻真正让人停歇过。方才醒悟原来这才是生活真正的模样,就又想到做回婴儿得好,无事一身轻,只顾吃饱穿暖就好。
仔细琢磨:不论是想回到没经历过的辉煌过去的人,还是想快进到自以为的美好未来的人,都是对‘现在’抱有着种种不满,并且想要逃离他,躲避他;但可笑的是,我们永远只能活在‘现在’。昨天是曾今的今天,明天是未来的今天,也许不应当抱有认为过去或是未来会比现在幸福的幻想。因为它只是一种幻想,幻想会在脑袋里生出夸张的枝丫,开出天马行空的花,而那也许并不是真是的。唯有眼下所经历的一切才是真真切切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这生活不管是愉悦、是难熬、是轻松还是疲惫,都值得被好好对待,好好珍惜。
那些“黄金时代”里的人可能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没钱的画家,没名气的作家,当时的他们又怎会想过后来自己的作品会流传万世。他们感受到的唯有当下的饥肠辘辘和不被理解的痛苦焦虑。或许我们生活在那里也成不了这文人墨客,只是在为生活卖力罢了;又或许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但怎会知道我们的生活就会比现在更幸福呢?
我很欣赏小熊维尼说的一句话“Today is my favorite.”是的,现实很乏味,但我们又如何能跳脱现实而活呢,你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成为你的现实。那么就不要去逃避,不要去抱怨了吧,好也罢,赖也罢,都是一种收获,或是一种成长。珍惜眼下,今天就是我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