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出戏。谁能想到,踌躇满志的侯卫东一毕业之后,居然被分到青林山上去数星星。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还没开始起飞,就折翅于山沟沟里。
青林山环境优美,奈何交通不便,村民们的日子普遍比较清苦。于是,侯卫东不辞辛劳,带领大家修通了上青林的盘山公路。
谁知道这中间歪打正着,他仕途上止步不前,财路上却是突飞猛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被大领导赵永胜晾在荒山上,侯卫东也不可能走上发财致富的道路。
侯卫东一个外乡人,扎根于基层,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好事。却因为一些误会,他得不到大领导赵永胜的赏识,甚至可以说是被领导厌恶。
误会还没解开,侯卫东在村支书秦大江的帮助下,跳票当上了副镇长。这一举动,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把手赵永胜对他的成见更深了。
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赵永胜对侯卫东的成见又何止是一座山呢?
得罪了大领导,还得在他的手下开展工作,这绝对是给自己铺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那么,侯卫东究竟是如何巧妙化解误会,一步步逆袭而上的呢?
01
“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青林镇的一把手赵永胜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身为书记,他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办事能力强。可是受制于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的主政方针比较保守。总的原则是,在自己的指挥下,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搞一些新花样,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人无完人,赵书记最大的缺憾就是度量小,宰相肚里不能撑船。全镇的大事小事他全部牢牢抓在手心,不肯分权下去。他最忌讳的是,手底下要是谁敢挑战他的权威,那就是好日子过到头了。
侯卫东通过了政法考试,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是录取的十个人里面,分配得最差的一个。这是因为赵永胜有个侄女,正好也是刚从大学毕业,托他的关系弄了一个行政编制。可是不知道中间那个环节出错了,他侄女如愿分到了交通局,却是事业编制,而且在养路段。
赵永胜当时心里有些不满,适逢侯卫东一毕业被分到了青林镇,而且组织部门事先也没有给他打招呼。侯卫东就这么被无妄之灾砸中,变成了赵永胜的出气筒,被分到青林山上去数星星了。
赵永胜在没见到侯卫东之前,就把他打入冷宫。如果说这是无意而为之,那么后面的打压则是故意的。
在修路的过程中,公路的毛坯已经铺好了,可是资金上还有很大的缺口。于是,侯卫东央求高村长去给一把手赵永胜汇报工作,希望镇里能拨下来一笔修路款。而青林镇政府的财政也是很吃紧,赵永胜答应第二天带着高乡长和侯卫东,一起去市里找人大代表高志远帮忙。
第二天天刚破晓,侯卫东准备好了十只上好的风干山鸡,早早等候在政府大楼前。可是赵永胜临时变卦,捎上高乡长,带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一起进城了,将侯卫东一个人扔在一旁。
侯卫东满心热忱,却被赵永胜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只得怏怏而归。一个人走在街道上,正好遇到了镇长秦飞跃邀请他上车,一起去给马县长汇报修路的工作。
说来也巧,附近很多乡镇都想争取到县里的修路款,但是他们都还没有动工。而青林镇的公路快人一步,走在了别的乡镇前头。县长马友才很快就答应了会拨给青林镇20万的修路款,让他们把剩下的部分尽快完成,做成县里的样板公路。
这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喜讯。然而,一把手赵永胜得知镇长秦飞跃带着侯卫东越级汇报,小火山立马爆发了。他本着敲山震虎的原则,把侯卫东痛骂了一通。而连日来受够了委屈的侯卫东当场就顶嘴了,说赵书记滥用职权。
从来还没有一个下属敢跟他叫板,赵永胜当场气得怒火冲天,很快就将侯卫东的副组长职位给撸掉了。
一把手赵永胜和二把手秦飞跃由于工作上的分歧,矛盾积蓄了很久。修路这件事就是导火索,两个人撕破脸争吵不休。而侯卫东则成了他们斗争中的牺牲品。后来,镇长秦飞跃还是被赵永胜给暗算了一把,被迫调离青林镇。
从此以后,青林镇就是赵书记一个人的地盘。他一手遮天,想起这个不守本分的嫩头青就恼火。赵永胜打定主意,就让侯卫东一辈子待在山上凉快去。可是,这小子居然不声不响地变成了副镇长。在自己眼皮底下搞些小动作,小心眼的赵永胜哪里容忍得了这种下属?
姜还是老的辣。作为一个在青林镇混了几十年的地头蛇,对付一个不安分的手下,赵永胜为侯卫东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小鞋,就等着看他出丑,再借着由头,把他从副镇长的位置上给撸下去。
所以,从侯卫东来镇里上班的第一天起,赵永胜定下了调子,故意不给他解决住宿问题。
02
第一次化解矛盾
赵永胜有一个宝贝儿子,也是刚从学校毕业。上一次他们一家三口,带着一蛇皮袋的风干野鸡去拜访高志远,明面上是为了解决修路资金的问题,暗地里却是为孩子的工作提前铺铺路。
说来也很巧,他儿子后来居然分到了建委,和侯卫东的女朋友分在同一个科室里,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因为这层关系,赵永胜心里有所忌惮,他慢慢对侯卫东少了一些敌意。毕竟有些事要是做得太过头了,回头人家女朋友会不会暗地里给儿子使绊子呢?
但不管怎么样,上一次侯卫东在会议上公然顶嘴,这口气还没有消掉。赵永胜还是将镇里最脏最累最棘手的活安排给侯卫东,工作干不好的话,一样得下课走人。
红坝村的提留统筹款年年都是倒数第一,村支书晏道理又是个刺头。之前赵永胜安排了几个下属,都镇不住他。偏偏这个村支书在村里又很有威望,一时半会儿也换不掉。赵永胜就打发侯卫东去管理红坝村的税收。
本以为他会知难而退,谁知道他居然想出来一个妙招,引进外面的公司进来,帮红坝村修石桥。而且一文不收,代价是出让村里一座荒山的开采权。
而晏道理一直拿着修石桥的事情,当做拒缴税收的挡箭牌。这一次他再也找不出别的借口了。一个困扰大家许多年的难题,就这么被侯卫东轻易化解了。这一招让周围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次,青林场镇的卫生很是难抓,到处都是一片脏乱差。没想到这种苦差累活,侯卫东也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侯卫东把这两件事办得相当出色,赵永胜心里的疙瘩虽然松动了一点,但距离真正接纳他,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03
为领导分忧解难
如果说前面两件事难度中等,那么殡葬改革则是一件万分棘手的工作,赵永胜对这项工作都没有几分把握。而侯卫东压根就没有二级班子的经历,这次怕是要栽跟头了。
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侯卫东的表现却让赵永胜刮目相看,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
他让侯卫东起草一个殡葬改革的宣传稿,侯卫东交上来的稿子精简干练,很接地气。
而且,侯卫东做事情有板有眼,干脆利落,不需要别人去帮他善后。最难得的是,他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跟班子里其他成员们打成一片。就好像一粒种子落地之后,很快就和周围环境融成一片。
看来,这小子果然有两把刷子,走到哪里都很有群众基础。如果能把当前最头疼的这件事处理好了,那才算过关。
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殡葬改革,千百年来,人死后都是土葬,现在要改成火葬。老百姓们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哪里是能轻易动摇的呢?
这个执行过程必定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爆发。可是上面的文件下达了,底下的人就得贯彻执行到底。
侯卫东面对如此苦难的工作,挑起大梁,冲锋在前,居然第一个跳出来抬尸体,而且整个过程中,没有引发大的社会矛盾。同样的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隔壁镇上引发的负面效应就要可怕得多。
殡葬改革在青林镇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报上去的数据很漂亮,赵永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有一个能为自己争光的下属,赵永胜对侯卫东的成见又化解了一大坨。
04
平息群众闹事
当领导的最怕什么样的麻烦事呢?群众集体闹事。
青林山上,田大刀的石场之前因为管理不善,砸死了一个人。他却没有从事故中汲取教训,赚了几个钱,就去外面花天酒地,把石场的生意扔给家里一个亲戚管理。
这一次又出了安全事故,一次死了四个人,还有两个人被砸伤了。而田大刀本人又跟上次一样,跑得无影无踪。
这两年死亡赔偿金数目一直在上涨,现在一个人得赔四万块。而四个人就是一十六万,还不算那两个伤者的医疗费。
发生这种影响极坏的事件,一大堆群众聚在一起闹哄哄,尤其是死者家属连哭带嚎,把事情越得越发不可收拾。
赵永胜安排了几波人过去,都没法平息家属们的愤怒。说到底,家属们闹来闹去就是为了要一笔赔偿费。赵永胜脸上的眉毛拧成一团,急得团团转。
侯卫东也是靠开石场发家的,这里面的名堂一清二楚。这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石场生意都是老板先行垫付,工程款后结算。而田大刀的石场订单在交通局那里,还有一笔尾款没有结清。只要相关领导特批了,这笔尾款就可以提前取出来支付赔偿。
方法的确可行,这边群众还在闹事,侯卫东马不停蹄地从交通局那里取回七万块,安抚闹事的家属。中间习昭勇送来三万块支付医疗费。剩下的八万块,他们几个石场老板帮着先行垫付,平息众人的愤怒。
田大刀人跑了,但是他的石场还在那里。几个石场老板商议,他们重新安排人接管田大刀的石场,以后赚到的钱再来抵押他们先前垫付的赔偿款。
原本让领导们焦头烂额的群体事件,就这样被侯卫东给摆平了。经历这些事情之后,赵永胜过去那张冷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一再催促下面的办事员,早点帮侯镇长解决住宿问题。
05
凡事留一线,他日好相见
高宁副县长来到青林镇检查工作,赵永胜作为一把手给领导汇报工作。可是当高县长问到一些详细的数据时,例如,去年和前年的死亡人数,多少人火化,多少人土葬,赵永胜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时候,侯卫东看着两个分管领导都卡住了,主动跳出来救场。而且,他回答的数据很准确,得到了高县长的大力表扬:跑了这么多的乡镇,还是青林镇的工作最让人满意。
来自领导的表扬,让赵永胜心里非常舒坦。最让人诧异的是,高县长居然对侯卫东说:粟部长跟我说起过你。
在一旁的赵永胜心里一惊:原来侯卫东背后有大靠山!
既然是这样,他以后会混到什么程度还不知道,关系要是弄得太僵了,日后也不好相见。
而且,现在青林镇的企业煤矿,石矿,林场等大部分集中在上青林,侯卫东在那一片很有群众基础。镇里的财政收入还指望从企业那里多收点,万一以后再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侯卫东还能帮忙顺手解决。
到这里,赵永胜算是彻底放下了心里的成见,甚至对侯卫东多了几分忌惮之心。
06
写在最后
平心而论,侯卫东确实是个很得力的下属,有勇有谋。在官场中,他为人处世滴水不漏,群众基础广泛;更难能可贵的是,每当关键时刻,他总是冲锋在前,为领导排忧解难。而且,他的背后似乎还有些“靠山”。
于是,赵永胜开始放下内心的成见,慢慢接纳了侯卫东。毕竟,官场如棋局,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侯卫东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溶解掉这座横在领导与他之间的冰山。
对此,你有什么想补充的呢?
猜你喜欢:
02 2个人同时淘到第一桶金,20年后,为什么一个枝繁叶茂,另外一个断子绝孙?
03 信息越来越透明,为什么信息差却越来越大?你知道如何逃离“信息茧房”的陷阱吗?
04 “我想在5年内去世。”83岁的日本老爷爷如是说--老后破产系列之二
05 警察是如何提审嫌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