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青林镇,人人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青林山盛产茶叶,煤炭和石头。这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山,奈何不通公路。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每天都在突飞猛进的变化之中。而山上的时间好像凝固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模样。
如果上青林的盘山公路修好了,这满上的宝贝用大货车拉出去,资源交换,村民们马上就可以脱下贫困的帽子。
可是这件事村里干着急,镇里举棋不定,县里更是管不着。大家都盼着资金到位,政策下来之后再开始动工。只是空等了好久,都听不到一点风声。万事开头难,修路这事不是一般的难。如果大家继续观望下去,这事拖下去多半又黄了。
01
侯卫东带领大家修筑上青林公路
村民何红富拒绝缴纳提留统筹款,因为政府征收的统筹款里,有一笔钱叫做乡村道路建设费。老百姓每年都如期缴纳这笔费用,可是山上还是泥巴路,上山进货还得靠驴拉。村里说了好多次要修公路,结果连影子都看不着。
何红富的这番话村干部都听出耳茧了,都当作是拒缴的邪门歪理。只有侯卫东认真地听进去了,这么说也是不无道理。于是,侯卫东豪情万丈地准备撸起袖子修公路。
可是还没开始,他就遇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大家都觉得这个毛头小子纯粹是异想天开。村长高长江说,我就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头子,身体不好,要修公路,也是由侯老弟来修,我最多帮你敲一敲鼓。
而附近几个村委会主任倒出一筐子风凉话:拖了好几年了,这种事情,镇里也不来一个领导,完全是屁话。
还有几个人盯着修路的费用和线路图这两块,争得面红耳赤。一伙人在会议室里,你一言我一语,吵到最后才勉强达成一致。
面对这些噪音,侯卫东毫不死心。他趁着这股热乎劲还没过头,又赶紧跑到镇里,找书记赵勇胜和镇长秦飞跃汇报了修路的想法。赵勇胜和秦飞跃打着官腔,明面上都答应了,可是镇里财政都要揭不开锅了。
翻译一下就是,我很欣赏年轻人的闯劲,修路是造福于民的好事,但是资金的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说来说去,都是因为缺钱,图纸,炸药,工具钱,青苗费,误工费,赔偿费等等,哪一样离了钱都转不下去。这些年都是因为各种屁事,将修路这事给耽搁了。
历年来这都是个头痛的事情,搞到最后,许多村干部都认为修路这件事,吃力不讨好。内外部矛盾重重,资金又是个大缺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简单用两个字概括一下:没戏。
然而,侯卫东碰了一鼻子灰,并没有被重重困难给打倒。没有政策支持,那就自己多走动,频繁找领导汇报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那三个村支书意见不统一,那就轮番去做工作,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反复协调,直到达成共识;修路缺钱,那就回家去借,去基金会贷款,哪怕自己垫付,也要把这件事给张罗起来;没有人出力,那就挨门逐户地去劝说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他们的鼎力相助。
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这些困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实际施工中遇到的突发困难更多,比如图纸中涉及到迁坟,穿越别人的林场等,每一件事都能将修路焊死在起点。侯卫东没有被这些半道上的拦路虎给吓到,而是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各个突破。
上青林7000多人在他的组织动员下,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将这条公路的毛坯给修好了。这时候,他们再去找县长马友财申请援助,正好县里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将修路款划拨到青林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实,在这个节骨眼上,下面还有很多乡镇领导班子,轮流围着马县长转,谁不想为自己的家乡争取一下修路款呢?但是,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青林公路毛坯都拉好了,其他各地都还没动静。总不能让人家的工程半途而废吧?
过去青林山也有无数的人尝试修通这条盘山公路,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实现这个梦想。为什么这件高难度的事情被侯卫东办成了呢?在我看来,他也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唯一不同的是,他身上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
一件事不管有多难,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要排除万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谁都清楚,从0到1这段路最难走。
可是,如果大家总是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徘徊不定,迟迟不敢踏出第一步。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股热气就凉透了。那时候真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修路一去不复返了。
02
勇为人先,开办石场
九十年代,一部手机都要花一万多。在青林镇,只有大领导才有资格使用手机。侯卫东的同学刘坤刚工作时,分到了一部腰间的BP机,他就到处炫耀。而侯卫东一个月的工资才370元,他是如何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用上最新款的手机呢?
别人也想过上好日子,为什么成功只青睐于侯卫东呢?因为他无所畏惧,敢于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青林的公路即将通车了,侯卫东的仕途上却举步不前。这时候,刚好村委会主任曾宪刚找他一起商量开个石场。
其实,当时很多人都蠢蠢欲动,山上的石头质量极好,开石场绝对是一条发财之路。问题是,农村里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手头都不宽裕。
曾宪刚家刚盖了房子,侯卫东是个月光族。而开办石场,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炸药、雷管、补偿青苗费、工钱,还有碎石设备之类的,这些零零总总加一起,至少得要好几万才能启动这门生意。
别人没钱就直接放弃了,可侯卫东认真地勘察了地理位置,还有周围环境,觉得这门生意值得搏一搏。困难永远是数不完的,但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这就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
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侯卫东看完现场,就马不停蹄地跑回老家,游说母亲借钱,投资办厂。
第二,开石场的正规手续,工商执照,税务部分等,一个都不含糊。要做就脚踏实地地跑通每一个环节,把门面支起来。
第三,石头卖给谁呢?订单会从哪里来呢?在修路工程还没进场之前,他通过别人的引荐,认识了交通局局长。当年,各处的修路工作搞得如火如荼的,政府将这部分工作全部划给交通局负责。如果能跟相关领导搞好关系,拿到政府订单,他们的石场又何愁没生意呢?
第四,在石场还没开张的时候,他提早准备好碎石的权威化验报告,备好料。将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随时准备接受供应商的现场检验。
第五,结算工程款又是一门玄学。他努力跟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方便以后催收工程款。
第六,他将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他的石场不是小作坊,给工人开的工资比较高,时时刻刻都给工人灌输安全施工的意识。
办石场跟修路相比,事情要容易得多,但是该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一个也不会少。
在此之前,很多人也是跃跃欲试,但就是踌躇不定,前怕虎后怕狼,想东想西,耽误了大好时机,错过了发财机会。
侯卫东不是等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才开始的。也是今天解决资金,明天跑通税务,后天盯着安全事项,一步步打怪升级。第一次当石场老板,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参考答案。
正是他的这种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精神,才支撑着他的发财之路,越走越远。后来,等他口袋里鼓鼓,这才有底气过丈母娘那一关,最终抱得美人归。
03
等着等着,黄花菜就凉了
《侯卫东官场笔记》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一个道理:如果总是等待资金到位,那么修路的蓝图就只能停留在图纸阶段;如果总是等待政策下达,那么山上的茶叶、煤炭和石头就只能继续沉睡;如果总是等待他人牵头,那么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就只能遥遥无期。
等待,会让希望的火种逐渐熄灭,会让前行的步伐缓缓停滞,会让成功的机会悄悄溜走。
侯卫东没有像别人那样继续等待下去,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他挨家走访,说服村民;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他亲自上阵,解决难题。正是这种不等不靠的精神,让上青林的盘山公路得以修成,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朋友们,如果你也有什么想法在心底徘徊,不要犹豫,不要等待。当你勇敢迈出第一步,目标就会离你更近一步。
等你老了的时候,回忆起这段往事,你不会后悔自己没做成什么事,而是悔恨自己都没尝试过。如果你一直停在原地打转,那么再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也会黄花菜都凉了了!
个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观点存在偏见和错误,有些东西大家没必要争论,求同存异就好。
猜你喜欢:
01 扎心了,ICU病房里的生死抉择,是倾其所有,还是甘愿放弃呢?
03 盘点2024年我读过的那些书,系列三--醍醐灌顶篇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