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早上,无意中听到了窗外传来的蝉鸣声,一声高过一声,心下诧异,似乎很久没听见过蝉声了。也或许是我的疏忽吧,蝉声是一直在的,只是我没注意听到而已。
天气不热蝉是不会出来的,从这点来说,蝉声似乎也是炎热的标识。
蝉也叫知了,我们当地方言叫“粘了儿”。
听,窗外不知哪只知了率先放开了歌喉,试探性地低声鸣唱着,不远处被他唤醒的同伴睁开了睡眼(雌蝉不会叫),马上跟着附和起来。随着加入的同类越来越多,歌声也越来越响,基本没有停歇的时候。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蝉声大合奏正式开始,看来一个白天是停歇不了了。
持续的蝉声给人带来的是更加的燥热,也让人难以安静下来,心中不免产生了一股憎恶之感。据说蝉的叫声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等着慢慢煎熬吧,也许习惯了就会好了。
想起了童年时期捉蝉的欢欣,那时的好奇心是胜过一切的。
我们会循着蝉声,寻找到它的落脚点,一个黑色的知了趴在一人高的树身上,正在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当然这里指的是大人的身高,我们站在地下是够不着的。
于是我们放弃这个目标,继续寻找下一个,另一棵树上也传来了持续的叫声,循声追寻,一个黑黑的脑袋,扁圆的身子在树上清晰可见。这个蝉趴的位置是在一个树桠上,我们可以爬到树上去捉,手脚轻快的缓爬到它的下边,手掌就盖住了它的身子,轻轻握住它的身子两侧,手上的力道要不大不小,用力太小它就会从你手中逃脱飞走。
跳下树后拿出随身带来的细线,系住它的两个翅膀,或牵着细线,或放在手心把玩着,它是不会飞的了,只会跟在你的身边抗议似的鸣叫不止。每个人都会捉到一两只,我们走到哪里,身上总会带着它的叫声,大人们都在忙碌着,也无暇理会我们的顽皮。
捉知了的过程中,有时候你的手还未到,它不知怎么的就提前知觉了,忽地尖叫一声就往上飞走了,我们只好遗憾地爬下树来。
知了的翅膀是透明的好看的网状,“薄如蝉翼”,不就是根据它的纤薄而得来的吗。
经常在树上能看见蝉蜕,也就是知了的空壳。所谓“金蝉脱壳”,蝉蜕看起来还是一个完整的躯体趴在树上,实际上金蝉早就已经飞到别处去了。据说蝉的一生要蜕皮五次,前四次是在地下进行的,我们也经常在地上能看见不大的蝉蜕,第五次才成功的“金蝉脱壳”,蝉的生命真是来之不易。
据说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土里度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年,褪去蝉蜕的幼虫才变成了会飞的蝉,即使变成了会飞的蝉也不过还能再活两周左右,前赴后继的是它的庞大的同类。
很早以前就见过有人在树下挖蝉蛹,说是一种补品,未来得及长上翅膀的蝉蛹早早就被人吃掉了。后来在农贸市场上也看见有卖的,只是我生来惧怕这些蛹的样子而不敢下嘴,只能羡慕那些啥都敢吃的人。
没有蝉鸣的夏天不是一个完整的夏天。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童年》里的这句歌词诉说着夏天的真实一隅,它让我们每一个人,又想起了记忆中的一段快乐时光。我们曾经在歌声里长大,却从没忘却这首记载着童年的美好的歌。
好久没听过乡间的蝉声了,不知蝉声是否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