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墨菲定律》一直想写每一章的读后感,以至于不知道如何下笔写,想写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很特意,看着每一个效应在我的生活中又得搜索案例,一拖再拖。我决定写下《墨菲定律》书中的几个章节。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书中共13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进行了汇总和分类,每一章每一小节最少有2个案例。
从第一个章节自我突破到计划到情绪、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所有行为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里效应。通过学习这本书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为什么不懂社交技巧,保持微笑也好?为什么想讨他人的喜欢,最好的方法是反驳他?为什么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内容通俗易懂,观点清晰,生活中想不通的事看了书豁然开朗。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看到瓦伦达效应的小标题先搜索了自己或身边朋友做了什么事是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的。好像这种情况很多。往往我们越在意的,有十足的把握也不见得成功。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他是一位高超演技人员。他在退休前决定最后走一次钢丝作为告别演出,然后宣布退休。
没想到的是,以前从没出过差错的瓦伦达这次彻底失败了,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他的妻子说,她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就,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想其他的事,而在最后一次,他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走钢索之外的事,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在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命名为“瓦伦达效应”。
在运动员身上能得到验证。平时运动员们封闭式的训练,日复一日的练习各种动作,在各种国际大赛前都会选拔出色选手代表国家去参赛。每天身体和心里压力对他们都是一种独处。有的人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会很珍惜这个机会,竭尽所能拼尽全力想做到最好,平时的训练一系列的动作完成的很到位。到了正式比赛时,因为太希望入选所以很紧张,脑海中想的都是我要入选我要入选。这时输在了心里战术上。和瓦伦达一样,无法专注动作的完成,使自己陷入压力中。
压力心理研究鼻祖汉斯•赛叶医生将压力分为有害的不良压力和有益的良性压力:良性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使人愉快并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活;而不良压力不仅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还会引起身体和心里上的不良反应。
“瓦伦达效应”就是不良反应。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己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前者带来的是正面情绪,后者带来的是消极情绪。
与其让自己带来负面情绪,不如放手让自己搏一下,还会有成功的可能。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这场比赛高手云集,他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半决赛的时候,感到非常紧张。首先是这场比赛对他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进入演讲届的圈子;其次,领过一系列搏杀后,对手的实力也让他感到胆怯。这时他感觉心跳加速,试讲的时候,他甚至开始大段大段地忘词。
离比赛日期越来越近,他的状态越来越差,他几乎就要放弃了。当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他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即使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动放弃!当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赛中被淘汰你可能性,他反倒不紧张了。
最后比赛的时候,没有了心理负担的琼斯完全放开了。他的演讲征服了评委,也让对手佩服有加。最后他成功地床入了决赛。
这一次经历,让他具备了一个演讲家最重要的能力,即从容面对大场面的压力。这位他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时,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付——这并不是靠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潜意识记忆。
而患得患失的人无法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连最基本的幸福都要深思熟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我们面对任何事情要保持良性压力,化为动力,抛开一起情绪,让自己专注于这件事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