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人应该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无缘无故地被某个人讨厌,这种讨厌往往是无形的,虽然他人并不会直接说出来,但是他的眼神、动作、说话的口吻甚至站立的姿态都能表现出他对你的不满,尤其对于一些内心敏感、在意别人感受的同学来说,这更是一种煎熬,内心仿佛有个小人在呐喊“我又没做错什么,你为什么讨厌我?”。
如果在你的交往圈子里面只是偶尔有个别人讨厌你,那么你大可不必为此苦恼,因为他讨厌你,与你无关。
为什么与你无关呢?
首先排除行动上或语言上得罪他人的情况,我们来看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讨厌另一个人?
1)资源竞争
俗话说“远香近臭”,本质上就是环境相似、圈子越小的地方资源的重合程度也就越高,那么我们对待周围人的提防心理也会越强。虽然现在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与人连接的范围大幅增加,但我们还是保留了这种古老的心理模式,就比如学生时代尽管参加高考的学生千千万,但我们更喜欢和班上的同学比较成绩,身边的学霸比新闻上的学霸更能够给你压力。
所以周围人如果与你存在一定的资源交集,那么潜意识里对你产生敌意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抽刀向更弱者”,如果你在资源争夺中还处在一种优势地位,那你受到敌意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2)潜意识的心理排斥
先说一个故事,国外有一个教授,原谅我忘记她叫什么名字了,她去ATM取钱,刚把钱取出来就被一个抢劫犯打劫了,她惊慌和恐惧之下,并没有记住这个劫犯的相貌,报警之后短时间内也没有破案。让她感到奇怪的是,她回学校上课以后,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地讨厌班上的一个研究生,她自己也不明就里,虽然自己理智上劝告自己不应该去讨厌这名学生,但是感情上还是有排斥感。
后来警察联系她,说抓捕到了抢劫她的劫犯,让她去现场指认。到那以后,她惊奇地发现这名劫犯长得和被她讨厌的那名学生实在是太像了,两个人的脸型和身材都极其相似。这下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讨厌那名学生了。
也就是说无缘无故地不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心理上的一种保护机制,也许现在这个人和过去你受到的某一段伤害有相似之处,大脑为了保护你不受到再次的伤害,所以“让”你去排斥他、远离他,其中的理由也许你自己并意识不到。
3)心理投射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所讨厌的地方,比如说不够自律、脾气不好、自卑或自大之类的。但是我们出于一种自我认同感,我们本能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这些缺陷的,于是当我们在别人身上发现和自己相同的缺点时,就会有一种批判他人的意愿,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自己的缺陷投射到了他人身上,对他人的讨厌其实就是对自己缺陷的讨厌,也是对自己无法改变的愤怒。
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一个自私的人总是会指责他人自私,虚伪的人看谁都觉得腹黑,而抠门的人总嫌弃他人太小气。
这种投射有时候还会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好比一个虚伪的人觉得周围的同学、同事没有一个是真诚的,于是他的人际交往策略也是不真诚的,最后大家都觉得他为人太假,也以相同的手段对待他,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别人虚伪的“证据”,还告慰自己说“我果然没看错”。他人成为了自己的镜子。
那么意识到他人对我们自己的讨厌以后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客观上要确认,确认是所有人或大多数人都具备这种看法,还是只有个别人如此。如果是前者,那么自然是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说话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如果是后者,那么大可不必挂怀,因为他可能是出于上述的几种原因,在不主动交流的情况下,你永远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也许会进行一些猜测,但是真实情况可能和你的猜测大相径庭。
另外需要客观看待自己,是否是讨好型人格。一些拥有高自尊的同学,有一个错误的欲望,就是希望人人都喜欢自己。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会想要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同时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多余,对他人的一颦一笑都能感受得到,具有超强的“察言观色”能力。这种情况下,即使别人心中有一点不快,也容易被理解成对自己的讨厌和敌意,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和焦虑感,会去迎合他人并且不敢拒绝他人,也不太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这种情况,你要知道,你不是人民币,你做不到人人都喜欢。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你要知道,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任何友好的交往都是以尊重为前提的,首先是自己要尊重自己,先以自爱,才可爱人。对于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就有他去吧,你没必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最后,不要活得那么累。别人喜欢你,喜欢的是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委曲求全的你。股市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盈亏同源”,其实人的感情也一样,如果你不被任何人所讨厌,那你也不会被任何人所喜欢,因为被所有人都喜欢的人,一定是不完整的人,一定是人格不独立的人,希望大家在做好自己的同时,都能够对讨厌自己的说:“你讨厌我,与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