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 618 的有活动,终于入手了 2018 new iPad ,至此我的 Apple 生态圈又壮大了一步:现在手中有 mac book pro、iPhone7、new iPad 2018 以及 Beats Solo 3。不得不说苹果生态圈的强大,一旦你有超过两台的 apple 产品,你就会体会到苹果自家产品间的交互和共生互利的优质体验。不管在 App上,在云服务,数据的传输和共享方面都存在效率和体验上的升华。
比如,我的新 iPad 刚到手一开机,我的iPhone 就有一个弹框,通过指纹确认的方式来把新 iPad 加入到你的 icloud,然后你的手机数据就会自动同步过去,不管是照片、软件、文件,哪怕是 WIFI 都会自动保存密码并连接。如此的便利性,让你上手 iPad 变得低成本化。同样的 ios 系统,我用起 ipad 来得心应手,当然有一些手势交互因为大屏幕的关系会有适配从而和 iPhone 不同。
iPad 用起来,就一个字:爽。那种大屏幕大视野带来的视觉冲击感,主要集中体现在阅读、视频和游戏。Retina 显示屏,一整块的玻璃宛如一汪清水,晶莹剔透,水下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互联网世界,鞠一捧清水,尝一口甘冽,就像刚换了座驾的机车爱好者,尽情享受耳旁呼啸而过的风和动人的风景。
这款 iPad 是 9.7.英寸的 Retina 屏幕,配置是32G WLAN版/A10 芯片/银色,和以往的 iPad 相差无几,做工一流,一股浓浓的苹果风格。当然关于硬件上的缺点也是有的:
- 没有 3D touch,这是一个用顺手就再也回不去的功能。
- 边框宽,尤其是额头和下巴,这几年被全面屏调教的审美已经看不惯这种大额头下巴的设计(此处心疼魅族一分钟)。
当然,对于两千多的售价,也不能对它太苛刻,这样的性价比已经感觉很值了。
关于 iPad 的生产力之说,网上也是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其实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个『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话题,但也并不是没有讨论的必要,通过这种探讨可以拓宽我们对 iPad 的使用场景的认知,以及对自己所需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辩证思考。
现代人常常陷入到一种工具迷思中。所谓工具迷思,就是希望通过某个特定工具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念想,然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即便是某个特定领域,一方面由于应用或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事件的复杂性,很难出现这样一个能够完成所有流程的工具。
所以不要陷入工具的迷思,任何工具的使用都应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而让工具服务于生活,再而延伸我们的生活场景。
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能找到这款设备在生活中最佳的适应点,然后让它最大化的发光发热,并且在上边发现和探索一些有趣有用有料的 APP ,让科技产品更好的为生活造就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