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鸣凤乔
今晨,读了蒋勋先生的《人生需要出走》一文,心情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心里的困惑瞬间被解开。窗外的天空更蓝了,街道上的噪音也不那么令人心烦。
在文章里,蒋先生把旅游称作出走。这里所说的出走并不是离家出走的意思,而是走出去,从自己的小环境,走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是的,总在一个环境里呆着,再美丽的风景也会令人熟视无睹。
欧洲就有一种青年出走的文化。
作者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一个14岁的苏格兰小孩,带个毡呢帽,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了点钱,就到欧洲来旅行。钱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赚钱,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年轻人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以后,能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我们国家很早以前也有这样的文化,“今宵酒醒何处”,就是对异乡的感叹。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文化老去了,渐渐地遗失了。
很多年轻人就是走不出去,他们也想走,却缺乏行动力,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很多人成年以后,还习惯于依偎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有目的的出走都很棒。比如说唐僧,虽然取经对他来说很难,但是,他有目的有动机,他的取经之路就变得有意义。
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最大的意义就是不断反省自己。
出走,是用异文化来检查自身文化中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因为只有在比较里面,才能了解文化的不同——也只是不同,并没有优劣。
人大多时候都是主观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况就更加糟糕。可是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沿途的风景,会更加地修正自己的偏见和主观,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只有走出去就会有不同,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去过一次柬埔寨,那里的人们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甚至连壁都没有。可是他们很快乐,他们从田里劳作完回到家里,然后就脱光光在河里洗澡,在莲花中嬉戏,泼水唱歌。他们的精神上是富有的,我们虽然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体验,这就是走出去的收获。
每一次出走都是值得的,因为每经历一次我们都会检讨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外在的风景其实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折射——麦克福尔在《摆渡人》里就有这样的观点。当你心情愉悦的时候,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最美的东西;反之,当你心情糟糕的时候,再美好的景色也都笼罩着阴郁的颜色。
然而走出去,总是会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令我们兴奋。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难免就会僵化,麻木,不愿意思考,甚至与社会脱节。
如果走不出去,可以读书,写作,聊天,运动,唱歌,画画……这些都很好啊。
身体不能行动起来,脑子行动起来也不错啊。只要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就不是一湖死水,生活的质量就会提高,就会发生改变,心灵才不至于麻木。
所以没事就要走出去的,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花草,看看树木,还有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小时候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一直读书,或者能够环游世界。但是等我们慢慢长大,发现当初的愿望早已搁浅不见。
小时候那些想要去的地方,因为各种借口和理由而没有去;曾经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完成。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