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29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第二章《0岁~2岁半(五)——模仿自我意识和审美》
模仿
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学舌
小帅正处于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他总是不断地模仿成人在生活中的常用口语,并不断的重复练习这些口语。
【孙瑞雪】
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并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模仿的敏感期
孩子通过模仿来构建自我。
只是很多老人并不知道,“模仿”是0~3岁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他是身体的,因此是动作的模仿,这也是刚开始的模仿,发展到后来,当然是对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语言的模仿,个人气质特质的模仿,风格的模仿……
成人后,模仿也是启动与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种智能和生命内在的需求,最终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质。但开始无疑不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模式,就好像一个音乐家在听完一首美妙乐曲时可以在乐器上重复一样,只是人们不称其为模仿。就如同一个学生喜欢他的老师的一切,行为、气质,语言、思想、思维模式等等。事实是那就是模仿,模仿是成长的一个临界点,模仿存在于人的一生中,一直发展到确定他们所处的范畴,也就是将自己的属性归类模仿才结束。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他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这个行为的时候也不能模仿。还有儿童的敏感度不够,或者根本不会察觉,就不会模仿。
当孩子成长到2岁时,不但模仿各种行为,而且开始系列模仿。基本集中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上。模仿父母炒菜、扫地,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还会经常性的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重复父母的某些特定行为。儿童要透过这一个过程,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更高的状态中,也是儿童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半年的时间。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似乎没有自我,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须通过这一阶段(模仿)才能形成自我。
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似乎更加无聊的模仿,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就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所以我能给父母的最好的建议就是:一、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二、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
自我意识
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多位老师与八月打招呼,他尖叫、跺脚、拍打与不耐烦,是在拒绝成人的靠近。
只要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就会表现得平和而安静。
幼儿对成人未经允许就触摸他也极度的愤怒,他以尖叫、跺脚、拒绝来捍卫自我,他以这样的方式向成人宣布:我的身体是属于我的!。
所以,未经儿童允许,教师不能触摸儿童,可是成人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在向孩子表达情感时忍不住要拥抱,亲吻、触摸儿童,而往往未考虑儿童的自身感受。
【孙瑞雪】
儿童出生时,儿童的意识是混沌和与万物浑然一体的,要从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脱离出来,是自我分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分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审美
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须完整
【孙瑞雪】
食品要完整、厕所要干净,苹果要光亮和最大、衣扣不能掉一个……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这个时候大人容易心烦,完美的东西毕竟不多。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尽可能用心的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道德是因为审美而建构和形成的,破坏了审美就意味着破坏儿童道德的形成过程。
审美建构道德——孙瑞雪
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苹果才叫苹果,一块完整的饼才叫饼,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所以他会对着切开的苹果和掰开的饼干大哭。
因为吃维系着孩子的生命,审美也就从吃开始。吃掉一个有斑点的苹果,就相当于把不完美吃进了身体,所以孩子拒绝不完美。
但这些要求总被父母误解为生存经验一般的东西。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这些行为由于成人的忽略,还很快被破坏掉。儿童构建自我的机会就在成人的误解中丧失掉了。
当儿童把高度的审美透过外在的事物完善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如冬天里女孩子痴迷的穿着白纱裙,并且感受着白纱裙穿在身上时公主般的感觉,这是对自身审美的需求。尝试了3天的高跟鞋,第三天放弃了,因为他找到了与自己的审美相和谐的东西。在把假发别在头上装扮自己的过程中,最终学会欣赏自己的头发。这个物化的过程,最终透过一连串的尝试内化为儿童审美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儿童生命的存在——这就是审美敏感期的作用。
今天跨进楼道,我们看到墙面到处是污垢、痰迹,公共绿地的各个角落是里睡满了食品垃圾……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太多的混乱肮脏,这些东西实际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外在展现,是我们破坏了早期儿童敏感期的一种代价。
如果我们保护了儿童审美成长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因为道德品质不来自道德自身,而来自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