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东门老街是深圳本地人的童年回忆,但我不是深圳人,我是一个过客,它只能在我眼前,并不深藏于我的记忆深处。
东门老街旧时称深圳墟,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期的旧墟,民国时拓展成为新墟后,规模更大,也更为繁华。我们今天所谓的东门实际上就是旧时深圳墟的四门之一。
1979年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后,此地改名为东门老街,直到1999年改造完毕,也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东门商业步行街1.0版。
东门老街(深圳墟)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商业属性的因素,自出现以后从未出现历史断层,数百年来历经风雨演变,时代更替,可以说是活着的历史,这历史并不仅仅是对当地人,对于外地人的审视目光来说同样如此。
步行街保存下来的骑楼是一大特色,青砖黛瓦,从时光长河争渡而来的老建筑,见证这块土地上勤劳致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它们依旧挺立如昨。
在老街信步闲游,最容易让人恍惚,古楼新貌,会不由产生一些时空的割裂感,但又要时刻顾着躲避拥挤的游人,这就把自己牢牢束缚在了现世,连神游都显得奢侈。
全世界的老街都在商业化大潮下变得“古今参半”,不土不洋的,面对八角亭里镶嵌的麦当劳,我总是想起今天流行的“中西结合”式国风音乐,似乎只要将几句戏文台词跟几个英语单词拼凑在一处就是推陈出新跟国际接轨了。
东门老街的“金拱门”是深圳市第一家麦当劳,1990年开业,是步行街的“老资历”了。
商业步行街的特点是商铺更迭频繁,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商海同样普及,迫于繁华地段的昂贵租金,生存不下去的店铺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更换成更为适应商业环境的“新面孔”。
我来的时候恰逢周一,老街上依旧人头攒动,不少地段都在修缮施工,一些塔吊设备停留在路面上,人们绕过这些机器,在宽窄不一的箱子里进进出出,寻找心怡的商品和目标。
作为深圳市最早的商业中心,自清初到建国初期,深圳墟聚集了方圆数十里最齐全的买卖,比如制作农具,缝补衣物,贩卖家禽,加工食品,引车卖浆。
每一种买卖都扎堆聚集,互不干扰,有经营农产品的谷行街,小吃聚集的维新路,买卖家禽的鸭仔街,还有专属经营布匹和缝纫铺子的,杂货百器的,鱼街,牛巷,猪仔街……时移世易,这些街巷改了名字,那些贩夫走卒商户农夫也都消散在光阴里,唯独这些手艺和生意随着建筑旧址流传下来。
今天的东门步行街还保留了古时各行彼此独立的商区划分,有专属买卖衣物的区域,有各大商超门店的区域,最受游人偏爱的还得是小吃街——东门町。
老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走到商业步行街,无非就是吃吃喝喝,花钱消费。
东门町的小吃自然少不了南粤特色,牛肉火锅、萝卜牛杂、煲仔饭、双皮奶、糯米糍、糖水,尤其潮汕小吃各类炸糕点心,卖相精致,口味独特。但如果跟我一样肠胃不太彪悍,也就只能转一圈闻闻味,最后找家粉店来一碗热乎乎的牛杂粉了,净萝卜依旧是我之最爱。
自然了,今天全国各地的小吃早就随着经济一体化完成了南北交融,东西交汇,在这岭南腹地的东门老街,也能看到东北的锅包肉,武汉的热干面,陕西的凉皮,重庆的火锅,长沙的臭豆腐,凡有所想,必然不会失望。
据说当地九零后的童年记忆里必然有那幅建造于2000年的老东门墟市图,上面再现了百余年前深圳墟的繁盛面貌。现在是东门老街的标志性打卡点之一。
同样作为标志的还有老街中间拔地而起立着的一杆秤,旁边还有一块秤砣。墟市因为商户买卖而兴盛,秤作为古代商人称量记重的工具,还有公平正直童叟无欺的寓意,耸立在老街中央,也就不仅仅是一处景观,而是一种自古延续下来的粤商精神。
提到精神传承,更多人的记忆里则是东门墟市图壁画后面那座思月书院
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古老书院,原是明代张氏宗祠,因曾为省港大罢工接待站而被后人铭记,其原址在南庆街,后被迁移至此,1997年重建。书院内部有当年省港大罢工的刊印资料,百年书院,同样见证了中国的革命历史。
在东门町小吃街旁边的南庆街上,还保留着当年东江游击队指挥部的旧址,也是重修过的,其前身原为民国时建造的“鸿安酒家”,1938年,新四军军长叶挺在此组建指挥部,整合了东江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就是由东江游击队成功执行,将三百多名文化经精英和八百多名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从沦陷的香港转移到大后方根据地,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东门老街位置并不偏僻,地铁1号线在老街站下车,D口出来就是,十分方便。适合深圳及周边的游客周末闲逛,但若是外地游客专为此而来似乎也没大有必要,毕竟就是一条商业步行街,哪里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