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我们都能背诵如流水,高考结束了,我邀请同学去我所在的大院做客。
终于甩掉了沉重的包袱,我们骑上自行车,离开热闹的城市,一路向西。
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隐约出现了村落。
夏日的炎热越来越淡,渐渐的变成了拂面而过的凉风,大家都感觉很神奇。
夹道或是屏风一般的玉米地,或是飘香的稻田,再不就是荷风习习的荷塘。经过西郊的那个湖以后,周身便觉一股凉意,我指指前面田野中那一坨墨绿说,我们快到了。
大院里屋舍俨然,一排排平房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下,屋瓦从来不会被曝晒。公用水池旁湿漉漉的,苔藓爬上了半个水泥池子,拧紧的水龙头仍滴着清水。
院子里人不多,几个小女孩在玩跳皮筋,老人在自家门前或摇着蒲扇,或三两人下棋,见有陌生人来,都投来问询的目光。
树荫下摆上桌子,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不一会儿,暑意全消。
同学们都说,这地方太好了!这里最少要比城里低5℃,太惬意了,你真有福,住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02
时光再倒回10年。
就在这个院子里,我家房后是单位生活区的食堂,食堂也叫礼堂,除了用于吃饭还在里面举办文艺活动、开大会。
礼堂正门是一条砖铺的通道,通道两旁被十几棵桃树环绕,将礼堂前面的小场地布满,围成一个圆形。
每当桃花盛开,小小的桃园里绯云缭绕,灼灼的桃花亮人眼目,这一独特的所在足以使大院满院生辉。
桃树刚刚刺出尖尖的嫩芽,正是桃花开得最热烈之际,蜜蜂在暖阳下嗡嗡作响,人们慵懒的敞开衣襟,接纳这春的温度和色彩。
我每次去食堂打饭都要从桃园穿过,每次都要驻足观看,欣赏这良辰美景。风起处,花瓣纷纷扬扬洒落而下,如沐花雨。
也有不听大人话的孩子,爬上低矮的桃树,折些花枝,是要送给他早恋的情人吗?
金贵的春雨少来造访,但是一来便打落满地的桃花,春雨润物也葬花。留在树上的,桃花带雨,更显妖娆妩媚。
好景总是不能长久,转眼已是绿肥红瘦,茂密的叶片几天就布满枝头,将只剩下花萼的桃花淹没。
这时,家里的老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闲暇时,我便搬个小凳,领着老母鸡,带着她的宝贝们来到屋后的桃园,一群毛茸茸的小家伙满地撒欢儿。
桃树上生了许多蚜虫,那时候树木不打药,所以蚜虫越生越多。小鸡们时而散开,时而聚拢在老母鸡的身后,它们一刻不停的在地上啄食,发出欢快的叫声。
起初我不知道它们在吃什么,后来才明白是在吃掉在地上的蚜虫。
不久,我发现桃树上经常出现一群群漂亮的小鸟,它们比麻雀还小,尖尖的小嘴,艳丽的羽毛,叫声纤细婉转,非常悦耳。它们也是来吃蚜虫的,原来蚜虫有这么多天敌,所以不用打药桃树也无大碍。
这就是生态平衡。
03
桃园是大家都喜欢去的地方,因此它给人留下的记忆非常深刻。
正是从我们这一届的小学开始,单位开始开办子弟学校,没有教室和课桌,我们当时每人从家里搬个小凳,围拢在桃园里,老师则站在竖起一块小黑板的桌子前给我们上课。
没有感觉任何的艰苦,反倒觉得新奇和美好。不是桃园三结义,倒像是桃园聚义的大派对。
因为是寒假后开的课,所以没有多久桃花就盛开了,我们在落英缤纷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历程,真是很奇妙,感恩大院里有这么一块宝地。
六月份,我们进入崭新的教室的时候,桃园里的新桃也缀满了枝头,风景总是不断变幻着花样。
记忆就是如此的奇妙,有些东西会深刻脑海,历久弥新。
还记得那时桃树的树干上经常会涌出黏胶一样的液体,凝固后是一坨坨琥珀色的东西,那时以为是桃树生病了,看到后就用小棍子刮掉它。
后来才知道它叫桃胶,是女人美容养颜滋补的佳品。
04
后来,我长大了,桃树也长大长高了。
美丽的桃园伴我走过烂漫的童年,又度过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期,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岁月变迁,大院也在不断的变化。小学扩大单独分离了出去,院子里早已竖起了高楼,旧时的模样一去不复返。
然而那段美好的时光,我的桃花源却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一旦走出,虽做了标志,也再寻他不到。
也许桃花源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心里,也正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激励着我们前行,不断去追寻那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