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对于“和亲”一事可以说是相当看得开!不像汉朝的当政者和大臣们还觉得不好意思遮遮掩掩的。
“一桩婚姻,相当于十万雄兵”,这句极度实用主义的名言就出自于唐太宗。
唐王朝与边疆的各少数民族的和亲次数也达到了历史高潮,我前文曾经发布过关于唐朝的和亲女子统计(包括公主与非公主)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
作为能够铭记史册,并且对于汉藏民族团结影响长达千余年之久的代表人物,我们都不陌生。
大约在公元644年,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西藏的任务,在此之前的十数年里,已经开始了吐蕃强势崛起之路,也引得了比邻在侧的大唐帝国当权者唐太宗的注意。
当时的各少数民族以能迎娶“大唐公主”为荣,大唐的当权者也会适时的衡量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力,来确定以什么地位的“公主”以及给予何等价值的嫁妆,用以来稳固未来至少数十年的边疆稳固,江山长久。
松赞干布和唐太宗经过了军事力量的较量失败后,乖乖的让自己的丞相送上了黄金五万两以及大量珠宝,再次赶赴长安,向唐朝求亲。
唐太宗也见识了松赞干布的实力,知道吐蕃的军事实力的确远大于其他的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吐蕃的使者与一大帮各国使臣经过激烈角逐终于替松赞干布迎娶到了文成公主(据说同一时期赴长安求娶大唐公主的各少数民族使臣有天竺、大食等数百人的求婚使)。
很让人唏嘘的是,之后的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在中原的历史书中记载非常之少,甚至于对于文成公主的出身也是语焉不详。
现在普遍认可的是文成公主是李唐王室宗室之女,其父为江夏郡王李道宗,后来李道宗作为送亲使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我私心里还是很认可这个说法的,毕竟一位16岁的少女远嫁这么远的高寒之地,远离故土的最后时光有自己的父亲在自己身边,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吧!
有意思的是,文成公主和亲经过青海的时候,和在她之前出嫁和亲吐谷浑的弘化公主曾短暂相聚过。不知道这两位同龄的李唐宗室女在人生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聊了哪些话题,是否回忆起了闺阁时快乐的时光。不得不感慨,尊贵如贵女,最开心的时光也就是闺阁中的那几年而已。
两姐妹后来的人生走向也是充满了戏剧性,两位皇权政治下的“道具公主”不得不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向前。
弘化公主所在的吐谷浑,在松赞干布死后被吐蕃新掌权者所灭,不得不和丈夫开始了流亡生涯,此后开始辅佐自己的丈夫、儿子,虽跌宕起伏但是也算高龄而逝。
文成公主56岁而亡,一生无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