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皇帝诏曰:“设置官吏,原本是为老百姓做事。现在百姓遭难,户口减少,可是当官的却不见少。现在,下令司隶(指洛阳京畿地区)、各地州牧在自己所属郡县核查户籍人口,减少官吏,各县或封国,没有足够人口需要县令的,就合并。”于是合并减少了四百多个县,官吏裁减,十个才留任一个。
九月三十日,日食。
执金吾朱浮上书说:
“古代尧、舜盛世,对官员三年一考核。大汉兴起,重视官员的累功长效;官吏任职长久,甚至传及子孙。那时的官吏怎么能即刻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呢?上任之初,这出点儿事儿那儿出点事儿在所难免;这要搁到现在,那些个爱发议论的人岂不吵翻了天!仓促之间创建不了盖世之功,累月积年成就艰难之业。”
” 然而近来郡守县宰更换频繁,送旧迎新不绝于途。要说起来,他们任职时间都不长,还没等有什么成绩显现出来,上级严厉的斥责就已经降临了。于是这些官员迫于弹劾,害怕讥讽,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只好比着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这正是导致政事紊乱、日月不能正常运行的根源。”
“ 暴长的生物必然夭折,仓促成就的功业必然很快衰败。不务长久之业而造速成之功,并非陛下的福分。希望陛下从长远考虑,为一世(三十年)之后的太平盛世打好基础。如此则是天下万民的幸事啊!”
刘秀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后就不再那么频繁的更换州牧、郡守了。
[点评]
朱浮说的三年考核政绩,出自《尚书·舜典》: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三年有成,所以每三年考核一次他的政绩。三考,三次考绩,就是九年,九年则能分辨那人的幽明,是幽暗不明,还是聪明睿达。然后黜退其幽者,擢升进其明者。孔子也说过三年有成,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是周一年之月,指一周年。孔子说,如果有人给我机会,让我治理国家,只需一年,就可初见成效,三年一定会有大成就。
朱浮 最后一句原文是:“ 愿陛下游意于经年之外,望治于一世之后,天下幸甚! ”这里,“望治于一世之后”,出自《论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为一世。孔子说:如果有圣君,那三十年一定可以仁政有成。
成仁政的标准是什么呢,《汉书 平当传》引用过这一段,解读说:“三十年间,道德和洽,制礼作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汉书 食货志》有更详细解读:三年耕种,能有一年的余粮,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兴而争讼息,所以叫三年考绩。对统治者,或对地方官,是三年一考核。孔子前面说的三年有成,这是“ 成 ”的标准。三个三年,九年都达到这标准,有三年余粮,叫“登”,五谷丰登的登,五谷丰登,就是粮仓里有三年余粮的意思。两个九年,还这么好,有六年余粮,叫“平”。三个九年,二十七年,还能可持续发展,有九年余粮,叫“太平”。德化流洽,礼乐成焉,这就是太平盛世了。
华杉先生的评论:
二十七年,差不多三十年实现理想社会。总之是一代人能看得到。咱们今天也是三十年建立太平盛世,改革开放,就是三十年改变中国。
朱浮的奏疏非常重要,就是你看问题的时间长度。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做自己的人生计划,也要以三年、三十年为时间单位,不要急于求成,要滴水穿石。
企业经营也是一样,一个评估周期到底多少时间,一般我们一年是一个会计年度,但是,一年一个循环是农业生产春种秋收的周期而已,不是工业社会的周期。到了上市公司,有年报、半年报、季报,考绩周期更短了,那“三个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就是朱浮说的“争饰诈伪以希虚誉”。所以越是上市公司,越容易短期行为,再弄出一个词,所谓“市值管理”,更是短期到极致,为了看得见的利益,付出看不见的代价,收购定时炸弹,积累到爆炸的时候,再“洗个澡”,打回原形重来。
孟子说“拔苗助长”的故事,哀叹说:“世之不揠苗助长者稀也!”这就是人性。
基业长青,都是滴水穿石;万年人性,无非拔苗助长。
十二月二十七日,大司空宋弘免职。
十二月二十八日,下诏说:“之前战争尚未停止,国家用度不足,所以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收。如今储粮渐多,从现在起,收取三十分之一的税,恢复景帝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