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笃
当时间被放置在一个局促的空间里,总有人会沉睡,也会有人清醒。四季,总因为天地轮回,日月更替变换之后,才衍生了春、夏秋、冬,也许在某个地域并不明显,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横亘在西北的阿尔泰山山脉,绵延不绝,也许是它的纬度太高,让世代生活在它脚下的人们无法感知季节变化带来的视觉体验,但却用它最朴实无华的山石,呵护着每一个儿女。在这里,一年足足半年冰雪覆盖,特别是阿尔泰山的主峰友谊峰更是终年积雪,早就告知你我,这里没有四季分明。
九月下旬,中秋未至,倘若是中原的话,还在等秋老虎,而阿尔泰山已经快要下雪了。身边所有人都劝说我,喀纳斯太冷,已经下雪了,不过我还是不听,因为我想再一次近距离的感受,被神仙眷顾的美。我踏上了去喀纳斯的线路车(注:因为新疆地盘太大,班车较少,也就有了代替班车的线路车,满足散客的需求,全国只有新疆存在。),司机师傅一路上给我聊起了布尔津。谈到了童话边城、说起了禾木、喀纳斯、白哈巴、讲起了阿尔泰山,看得出他的表情很自豪。
师傅说,阿尔泰山每年十月份到次年的四月份都会被雪裹得很严实。也就是说,在这里没有人们所说的春季,如果硬是要把这里划分季节的话,那就分冷暖季比较合适。每年的七八月份最热,那个时候,双目凝视着天空,你会看到一座城,弥漫在云中,如果有知识的人便会幡然醒悟,意识到海市蜃楼出现在戈壁滩上了。夏天的北疆,戈壁滩与草原交错出现在人们视线之内,时而干燥枯瘪,时而温润清新,如果幸运的话,你会看到四处觅食的黄羊和一些野兔,它们争相嬉闹,好不惬意,这个时候的阿尔泰山是最迷人。
然而,到了秋天,这里更不得了。司机师傅像一个诗人一样,描述着他眼中的秋,我并没有在意太多,此刻,我已被车外的景色吸引。透过车窗,注视着路上发生的一切。阿尔泰山的纵深处,太阳发散出七色光,撒射在牧羊人的毡房上,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转场的哈萨克小伙,骑着马,专注于羊群,因为在秋牧场有心仪的姑娘,等待着如意郎君打马归来。一望无际的蓝天,偶然飘过白云,整个草原宽阔、辽远,可以释怀一切曾经积攒的阴郁。布尔津河与额尔齐斯河将在某个地方相遇,我虽未看到,但可以想象它们的交汇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沿途的向日葵,还没来得及收割,金灿灿的屹立在有水份的区域,向着太阳,做最后的朝圣。
从布尔津到喀纳斯的路上,随处可见许多突出的石头,它们形象各异,而且都很生动。在这大面积的低山草原上,总能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景致,让人回味无穷。沿途还有“草原石人”风景区,看着康剑《喀纳斯湖》中的描述,我就不打算再去和这些石人近距离接触了,毕竟这些石人都是被人从其他各个草原拼凑的,破坏了它们原来的安宁。我还要去寻找那个传说中的喀纳斯湖,没有太大功夫理他们。车,停在了草原石人风景区的服务区的时候,雪开始肆无忌惮地下了起来,丝毫不管我的感受。我拿起手机,拍下了雪中的雪山,虽然不美,但对当时而言,还挺新鲜。
车子里坐着一个北京小伙,人特别的健谈,他讲述了他曾经云游四方的感触,不时的还带一些问题,向司机师傅请教。他们畅想着喀纳斯的美,让我也不时的陷入沉思:夏天的喀纳斯和秋天真的区别这么大吗?我正在入神,忽然一群转场的牛羊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它们似乎并不害怕汽车,有的牛用角顶车门,有的还在若无其事的啃着道路旁边的草,感觉一片祥和的样子。这时,一个骑着马的哈萨克牧民,用鞭子将它们驱赶,这才挪出一块地方通行。师傅长舒一口气说,“总算过去了,可别撞着,要不车白跑了!”后来才知道,这群牛羊,值不少钱。
又越过了几个山头之后,雪停了,森林倒是越来越浓密了,各种颜色的树,交错出现在山之阳,好不惬意。师傅告诉我们,从这儿开始一直到喀纳斯,都会是这样的风景,特别是白桦树,到这个季节更是好看得很。我观赏着沿途的森林,有一种想要下车的冲动,最后还是司机师傅喝住了我,“这点儿景就把你迷住了,真没出息!山上更美。”我这才止住冲动,安静的瞅着窗外。我并没有拿起手机拍照,我是怕视线所及的地方被摄像头捕捉后,将会变得不在真实。我开始畅想到了山上之后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未到贾登峪之前,有一个岔路口,往左去是喀纳斯,往右走是禾木村。道路蜿蜒曲折,攀附在山上,像一条蛇一样盘绕着,延伸至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到了贾登峪。这里是喀纳斯景区的大门,从此处开始,观赏风景就要收费了!我笑着给司机师傅说,“你说的美景都被人家圈起来了,得花钱才能看!”他笑了笑说,“要不我们吃啥?”玩笑归玩笑,还是要感谢这么一位热忱的司机,是他一路给我们解说,感觉他的专业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付了车费,寒暄了几句,就和司机师傅告别了。
我环绕着喀纳斯景区大门转了一圈,各个功能区都看了一眼,算是提前探探路,这也是我出门的习惯。景区改革之后,所有的私家车都不允许进入景区内,意味着从贾登峪到喀纳斯景区还需要再坐上一班一个小时的区间车。据说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如果都是私家车在景区的话,乱作一团,不方便管理。
我看着成群结队的游客,在景区大门口排队入内,一半是欣喜,一半是隐忧。欣喜的是景区人数不少,隐忧的是喀纳斯这么多游客会不会破坏原生态。管这么多干嘛!毕竟自己不是决策者,随他而去吧。我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嘿嘿!
这时,雪花不知从哪里蹿出来了,砸在脸上,有一点点寒。
2017.10.1于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