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紫砂壶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器型叫做掇球紫砂壶,宜兴的紫砂陶瓷博物馆内陈列着三把不同时期的作品。
邵大亨是一个天才型的大师
在紫砂壶器型中,有一款经典的壶型——掇球壶,据说是由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邵大亨首创。掇,拾或拿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因此,掇球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掇球壶是典型的传统圆壶,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
大亨掇球壶现收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体浑圆硕大,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
邵大亨大师的一生对紫砂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包括:一些经典器形的开发,泥料的研究,烧窑工艺的掌握,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顾景舟最推崇的人物就是邵大亨,他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还特地去临摹了邵大亨所做的掇球。
邵友廷把这种风格加以改良
大亨掇球壶当时名扬四海,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上袁村制壶高手邵友廷也做过一把掇球壶。友廷掇球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在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显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壶口设计放大,壶盖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与“大亨掇球”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从审美角度欣赏,应该说:“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创造和再发展。
陈寿珍更是把掇球这个概念发挥到了顶峰
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紫砂艺人程寿珍又做了一款掇球壶。他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壶身更圆更丰满;壶口再放宽,壶颈再度拉高更显精神充沛;壶盖极度夸张,呈饱满的半圆球;壶钮圆珠适度放扁,在视觉上让壶盖的张力充分展开;壶嘴增加曲线的弯度;壶把飘逸舒展中见好就收,形成了一个 “耳朵”形曲线的优美空间,各部比例协调,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整体造型古朴敦厚、秀美醇和,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三“球”重叠之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掇球壶”在寿珍手中才达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和完美的审美效果。“寿珍掇球”在民国初年曾参加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这件工艺精湛、形态优美、有着浓郁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该赛会上荣获唯一的“特别优等奖”,为中华民族工艺在世界上增了光。
当代大师姚志源老师的这一把掇球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把壶嘴做的稍微短了一些,在壶嘴的下端,刻意加了一些弧线,这种手法会给我们很刚强的感觉,他让寿珍掇球拥有了雄浑和阳刚的一面,而且,他也让壶把更自然的衔接,顺其自然恰到好处,不再像陈寿珍原来的那样。
在掇球的基础器型下,又有了一粒珠,莲子壶等延伸。
这一把就是传统器形,叫做一粒珠
“一粒珠”顾名思义,就是要珠园义润,圆中还要有那种骨骼,气韵的存在,再看壶体钮是一个小珠,壶身是一个大珠,两个珠又结成了子母珠。它把壶的圆,壶嘴的流的圆都表现到极好处,如果你仔细看,它在这边都是透露着一种角度的,一种刚性的线条,曲折有力。
当我们在看一把圆器的时候,你会发现圆心在中间,而圆器本身,它的线条一直在变化,当把中心往上移,看起来就会纤瘦一点;往下移则可能肥硕一些。掇球还有种讲究,壶盖跟壶身,必须要很紧密的结合,会让人感觉是镶进去的。其实每一把壶都要具备这一点:天圆地方,因为中国人就是讲究天圆地方,以此彰显天地之间才容得下这些器物的感觉。
有一些壶友常常问我:“掇球和掇只,有什么关系?”它们都是源自于一种原始的器形,我们叫做莲子壶,在莲子壶的基础上,在壶底下方拉高多一个圈足,就变成了掇只。
掇球,掇只,莲子壶,这三种器形都是有相关的,产生的前后没办法说得清,在早期我们把紫砂壶出口到泰国,泰国有独有的那种抛光手法,随着这些年,大量回流的泰国抛光壶,让我们当地的工艺师,又重新去开发出来了抛光壶,但这种抛光壶会妨碍到泡茶,适茶性会受到影响,因为紫砂强调的就是双重气孔,抛光技术会把这些气孔给掩蔽掉。
更多有关何暐义先生和紫砂壶的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九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