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当代青年人有着共同的困苦,其一为精神的贫瘠。
渐渐地长大成年,千篇一律的娱乐游戏已无法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我感到困惑,不晓得何去何从:自己似乎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知半解,却没有对其的狂热来持之以恒。
每个人在到达成长的某个阶段时,会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与旁人有不同理解,这便称为“天赋”。而当确定这种天赋后,思维固定的外人必然无法立马领会如此超前的想法,所以要默认:让他人认可自己的精神寄托是需要自己沉淀的过程。厚积而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苦恼不止在于精神家园的荒芜,也在对发现未来生活与自己曾幻想的乌有乡不匹配的无奈。我渴望精神的充裕带给自己由心而生的喜悦;也渴求物质的富足以尽对未来家庭的责任,并支持我所热爱。
生活固然是苦闷的,多少喜爱苏轼的人都活成了杜甫。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叔本华的看法一针见血:富裕的生活最终让空虚之人无聊,唯有饱满的灵魂使我们活得幸福、有意义。这并非向生活低头,更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悠长的历史如细水长流,绵延至今,有哪个大贾留下珍宝福泽今世?有的只是迁客骚人万卷诗篇传诵千古罢。
生活代表物质,热爱代表精神。当生活与所热爱无法兼容时,我们不能选择摒弃其中一者。生活是维持生命必要的,而人类不是动物,正是因为人类有思维,需要精神食粮。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你可以想:当你用心干完每天枯燥的工作浑身疲惫后,就可以做自己心爱的事业。如此这般,有了胸中的热情,做干巴巴的工作好像就有了盼头。
时间的列车隆隆向前驶。青年们坐在车上望向窗外,渐渐远离熟悉的街衢。每个他们都是时代的缩影:有诟病,也有使命。不求建功立业,但求无愧于心。
旅途有起点终点,人生亦是如此。但想想,比起终点,旅程更加美丽、重要。当我走到生命终点那刻,我若还能因回忆起这段路上的美好而热泪盈眶,便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