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懂得了美,自然就了解了丑,,美与丑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善与不善也如此,但善更多表现在不同客体的关系上,对于一个人来讲,无法评价善与不善,只有放在某个环境内,两个人以上,才能区分好与坏,才有比较,所以有了一种社会性。相当于佛教中的分别心,也像是《圣经》中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树的果子后,才知道两个人的不同,有了羞耻心,有了善恶感。
但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有和无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一定时候也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有中变无。难和易也如此,一件事情再难,只要认真仔细地做了就不难,不下功夫就难于上青天,所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有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事本无难易,关键在人为。长与短,高与下,前和后都是一样一样的。如果从天空向下俯瞰一个在椭圆形操场奔跑的人,会发现没有什么前和后,起点就是终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终点也是起点。
万事的辩证法都是如此,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着普遍联系,更有着不断的变化发展。
所以,凡是圣人,都是依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和万物生长的规律来处理事情。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作为,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符合天道是无为自化。普通人也一样,无时不刻在修自己,也即修行,做好自己,感染别人,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无需发号施令,颐指气使。
看日月星辰、万物生长都是依照自然规律有序运转和发展,并没有大喊大叫的说什么,标榜什么。道孕育了万物,并不据为己有,有道之人也如此,不居功自傲,而是淡然处之,颇有一种“她在丛中笑”的从容淡定。
这是一种大智慧,看明白了就透彻了。没有什么东西能长期占有,都将会失去,放下自在,从哪儿来还将回到哪儿去。一滴水想不枯竭,就要放入大海中;一个人只有投身于大事业中,才能永存。像是范仲淹不管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都志存高远,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
想想是“生而有”还是“生而不有”,是“为而恃”还是“为而不恃”,这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态度。孩子生下来是你的,也不是你的,以爱绑架孩子,妄图占有、控制他,那是溺爱,终究会毁了孩子,一些把孩子当私有财产的父母应该学习老子的智慧,“生而不有”,也不因把孩子养育成人就为所欲为,应该“为而不恃”。即便是功成名就,也不自负,不倨傲,所以其成就就会流芳百世,不会泯灭。
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