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金匮·痉暍病》篇有:“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汤本为伤寒表实无汗之方,针对湿邪在表,用麻黄加术微微发汗,以散在表之湿邪。另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汤,亦属汗法范畴。
二、吐法
病邪在上,通过呕吐以排除病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高者,引而越之”是吐法的理论依据。《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宿食在上,当吐之,宜瓜蒂散。”这是病邪在上,因势利导的方法。但是吐法用之不当,易伤正气,故目前中医临床上用吐法的不多。
三、下法
病邪结在里之实证,宜用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一般实热相结证,用寒下。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此邪在肠胃之下法。然亦有停痰留饮,瘀血内蓄等证,须去旧生新,如《金匮》下瘀血汤、大黄䗪虫丸之类属之。
四、和法
邪在半表半里或证属寒热错杂,宜用和法。和法包含着和解和调和两种治法。《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指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呕吐,虽是论杂病,却从少阳证角度,以疏解清热,和胃降逆。
五、温法
寒证宜用温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是用温法之依据。《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为阴邪,易阳气,而阳能运化,寒饮自除,故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之类。另如温法方,《金匮》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均是。寒与虚常并存之,故温法亦多与补法配合,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即是。
六、清法
清法多用于热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治热以寒”,为用清法之理论依据。《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之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及《金匮·痉暍病》篇治“太阳中热”之白虎加人参汤,治“热利下重”的白头翁汤均属清法。
七、消法
消法多用于邪结在里而未尽实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是用消法的依据。《金匮·疟病》篇说“此结为癥瘕,名曰疟疾,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水气病》篇的枳术汤亦是消法。凡气郁、血瘀、停痰、积食、癥瘕、积聚多可采用消法。
八、补法
虚证宜补,《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金匮·血痹虚劳病》篇的黄芪建中汤、酸枣仁汤、肾气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均属之。补法是对气血阴阳、脏腑虚损给予补益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是。
何任教授强调:《金匮要略》方之运用,自以遵守各方原篇主证为依据,视临床情况,辨证论治用之。以古为今用之精神,往往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可扩大方剂应用范围。然则方药之加减,自当离不开《金匮要略》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