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混合运算后,利用课后的一段时间,带着孩子们玩了“24点”游戏,熟悉一下游戏规则。
然后给家长发了信息,提示如何陪同孩子玩这个游戏。
之后,有家长就发过来信息:
朱老师,那不行呀,孩子太受打击了!
我回复:这是玩,家长要学会示弱的哟!
是的,家长和孩子来比赛计算能力,现阶段来说,孩子输的机率肯定会大,但是难道玩这个游戏,是为了打击孩子的吗?肯定不是。
为了教孩子玩这个游戏,我专门去买了一副扑克牌,然后自己练习随机抽取4张牌,看是否能组成24。刚开始,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运算速度节节升高。
第二天的课堂上,和孩子们一直玩的时候,随机抽取了两组,还好还好,都顺利过关,没有有卡壳。
这时候,不能输,是因为要给孩子们一个惊奇感,激起他们的挑战欲,引发他们不服输的斗志。
但真正到和孩子一玩的时候,就不能做“常胜将军”了,那样孩子缺少了成就感,就渐渐会失去玩的兴趣了!
这样的事情,我小时候就经历过。小时候和弟弟一起玩棋类,从军棋、跳棋,包括狼吃羊的游戏,从来就没有玩赢过他,然后自己对这些东西就从来也不感冒。大一点了,弟弟想学象棋,爸爸就告诉他“车走……马走……” ,人家就敢和爸爸下棋了,开始时爸爸还让他3个子,一段时间后,就不用再让他子了。而我从开始到现在,对象棋都还是一团雾水(由此看来,从小我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这种对棋类的不感兴趣,其实就是从小没有得到成就感造成的。
所以说,做为成人,在带孩子玩的过程中,大人一定不要“逞能”,玩三局,输一局,就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而孩子继续玩下去的动力,就来自成就感。
但做为家长,是不是会玩就行了呢?要想陪孩子玩好,还是要下一点功夫的。
除了会算、会玩,我又在网上搜了“24点”游戏的介绍,知道40张牌面,随机抽的话,有解的概率是80%。那遇到做不出来,到底是无解呢,还是自己没想到解题思路?于是又在网上搜,居然搜到了一个“24点”计算器,这样,当遇到难题时,就去查一下,看看如果是无解,就放弃了;如果有解,就思考一下解题思路在那里。慢慢得,对“24点”这个游戏的技巧的掌握就越来越多。
这样,在和孩子玩的时候,遇到难题,不要一下子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可以装傻、自言自语,将一些思路带给孩子,这样孩子在你的启发下,形成自己的思路。哇,这时候,一定要将鼓励的语言,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那孩子就会有一种“自己很厉害”的成就感了,也会对这个游戏越来越兴趣的。
虽然要求孩子们玩的过程要记录,但这并不是重要的。
所有的活动都只是一个契机,使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不能仅仅将它当成一个任务。
看嘉佑专注思考的样子,是不是很可爱呀!妈妈发朋友圈说到:好玩得根本停不下来!
游戏本身的吸引是一方面,家长积极正确的配合,肯定是最最重要的!
因此,想让孩子玩得开心,玩中有所得,老师和家长一定是需要智慧的哟!